正文

品牌不是工厂首选(3)

世界工厂的品牌突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作者:金伯扬


那些不成功的转型案例,让港商对创造品牌心有余悸。少数付诸实践的工厂,大部分都在品牌之路上以失败告终,或者运作得并不顺利。有人据此总结说,工厂做品牌,无异于自杀。

工厂以升级来应对变局,不失为一种稳妥的策略,毕竟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精耕细作。无数的失败案例证明,不是每一个工厂都适合去做品牌,大家都盲目地去做,一定会死掉很多企业。

然而,升级之路并不好走。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企业的努力可以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但是很难让产业有根本性的好转。

波士顿咨询集团不久前的一项调查表明,37%的美国企业称正在计划或积极考虑把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70%的美国企业称外包中国的实际费用比预计的要高。根据初步估算,在运输、计算机、材料合成、机械等领域,到2020年时,有10%~30%现在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将可以在美国制造。这大致为200亿~550亿美元的产值。另外,飙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廉价的美元使美国对欧洲制造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导致欧洲工厂纷纷在北美登陆。

——摘自联合早报2012年4月文章《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终结“中国崛起”》,作者:薛涌。

薛涌在文章中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近宣布: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制造业数位化”——网络信息革命和材料技术革命的结合。

他解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变化:聪明软体、新奇材料、智能机器、三维印制、网络软体服务等,使工厂逐渐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时代,生产少量但多样化的产品。也就是说,从设计到开模生产,只要在电脑上设计,就可三维“打印”出物件。

因为网络的发展,使信息传递的费用近乎于零,制造业和高科技智能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发明和制造过程充分整合。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在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保持零距离的互动,并贴近客户即时回应其需求。当然,设计和生产过程的合一,也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更为重要。要想把生产过程外包出去、把核心设计秘密留在自己手里,也越来越难办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