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泡沫也不全是坏事(1)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 作者:(美)哈瑞·丹特


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修订版定义了美联储的角色和作用。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有三:平抑物价(催生温和通货膨胀)、维持稳健的长期利率、确保全员就业。美联储常用工具包括设定短期利率(美联储基金,或银行间放贷隔夜利率),以及根据信贷可得性确定美国经济系统内的货币总量或流动性。若美联储认为物价上涨过快,通常就会上调利率,吸引储蓄,减少消费,同时增加借贷成本,达到控制贷款发放的目的。这一措施旨在对经济起到降温作用,理论上会使物价降低。流动性,或称信贷可得性,其作用与此大致相同。

若经济中物价过高、长期利率上扬,美联储会减少银行系统内的信贷数额,抑制人们的借贷及消费能力。如果美联储认为经济正在减缓,或要对衰退之类的经济下降作出反应,就会降低利率,使得还贷压力减轻,促进借贷,并使用低利率“惩罚”储蓄者。同时,美联储会在银行系统内加大信贷可得性,协助增强借贷人的资本获取能力,刺激经济。理论当然很完美,可现实中,尤其是像美国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实体,却杂乱无章。使用如此大量的经济工具,美联储政策很多时候会产生远非其本意的后果。这些后果有时是灾难性的。

美联储对经济逆境加以刺激、顺境予以抑制的政策,同样会造成情势稳定、风险较低的假象。事实上,在大多数衰退发生时,美联储总是反应过慢、救市动作过大、救市时间过长;经济过热时的应对策略也很不当:经济增长过快时,美联储抑制政策出台过晚、抑制程度过大、货币政策过紧过长。美联储的决策者也都是常人,和我们没什么不同,与金融市场的其他参与者一样:我们在经济起伏中,总是反应太慢,对股票和经济动荡反应过激。

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旨在平抑19世纪中晚期自然经济周期内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的摇摆利率。此类周期产生了巨大的金融恐慌与危机。如此的动荡有两层原因。首先,那时的美国还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对商品价格周期依赖度很高,就像现在的大部分“香蕉共和国”与当时美国的主要出口地欧洲。其次,那时全世界正处于为期500年的经济周期的漫长寒冬,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间发生了大规模经济萧条(大萧条或恐慌频繁发生于1780~1784年、1835~1843年、1873~1877年、1883~1886年、1893~1896年、1930~1942年)。尽管出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极端事件,美联储成立后在对抗利率周期短期摇摆方面仍然成效显著。但美联储实际上引发了1915~1929年最夸张的股票与农场借贷泡沫,这一泡沫导致1930~1942年间创纪录的最大萧条。

1913年成立之后,美联储虽然驯服了短期利率与经济周期,但却在1915~1942年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泡沫和大萧条。这一周期就像一个人药物成瘾,此时可能感觉良好,却对身体造成长期危害,未等你明白过来就已经陷入崩溃或衰弱。左右经济仅是提高了风险等级,并将短期风险拖延为长期风险,根本没有消除风险!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产物—凯恩斯经济学—在70年代最终成为主流学派时,情形与美联储成立之初如出一辙,我们已在前言中对此有所讲述,此处不再赘言。美联储和美国政府自70年代以来,对历次衰退的纵深程度可能确实有所掌控,但他们的举措同时助长了无限增大的泡沫。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看,1929年的美国和世界泡沫与目前的大泡沫相比,完全不值一提。现在的经济泡沫是1929年的5倍……可政府仍在宣称风险逐步降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