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第3章 经济危机——商业的苦恼13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珍藏版) 作者:(挪)拉斯·特维德


这是他在学术舞台上初次登场。他在学校接受了非常基础的教育,14岁的时候就加入了父亲的股票经纪业务。从那时起,他就开展了自己的经纪业务,主要是买卖政府的证券。他的座右铭被成千上万的经纪人所采用,那就是:砍掉亏损,让利润增长。遵循这个原则,他变成了富豪。在27岁之前,他从未想过自己应该花点时间研究经济理论。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呢?现实中的经济不是运行得很好吗?但在1799年度假的时候,他无意中发现了《国富论》,而且读得入了迷。“某一天……”他曾经想着,“……我也要考虑加入进来。”1808年,他遇到了一位生活潦倒的记者,名叫詹姆斯·穆勒,与李嘉图一样,他也对一般经济学有兴趣。与李嘉图不同的是,穆勒在爱丁堡大学(斯密曾经在此校任教)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从此,李嘉图与穆勒经常一起长途漫步,讨论着政治与经济方面的问题,后来穆勒建议李嘉图投稿。这就是李嘉图发表这篇文章时的情况。

李嘉图发表在《爱丁堡评论》上的文章的结论是,通货贬值的原因在于纸币的超额发行,以及农业收成不好与战争开销造成的进口数量不足。他建议英国应该立即恢复1797年废除的金本位制。为了澄清问题的根源,1810年英国设立了“金块委员会”,桑顿是该委员会的成员,他同意了李嘉图的结论。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委员会发表的调查报告却差一点儿导致了桑顿自己破产。在调查报告发表之后发生了一场金融恐慌,桑顿不得已向他的一位朋友透露:道,桑顿与福瑞银行的存款头寸快要耗尽了。幸运的是,他有许多忠诚的朋友,他们立即到他的银行存了足够多的钱,于是银行得救了。曾经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李嘉图则坚持认为恢复金本位制是有利的。

1816年,辩论又重新开始,李嘉图发表了《有关经济与稳定通货的建议》,他在该文中再次建议英格兰恢复金本位制。但是,这个金本位制并不要求使用金币,而是要求英格兰银行能按照需求进行纸币与黄金的兑换——就像劳氏公司开始时所做的那样。他认为这样的货币体系具有自我稳定性,理由如下:

如果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纸币过多,它将不得不进口黄金储备来予以支持……

……这一过程本身能够自动减少货币供给,并且缩减英格兰银行发行新货币的潜能。

桑顿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任何货币体系都不能实现自我稳定,因此,英格兰银行应该而且能够积极地管理货币供给,而且他相信货币供给的波动不仅会影响价格,还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水平。1820年,英格兰银行推出了一项与李嘉图的建议非常相似的计划进行试验。这导致了价格的急剧下滑和一场灾难性的衰退,于是计划很快就被废除了。显然,这场争论的赢家是桑顿,并不是李嘉图。这时离约翰·劳的计划失败正好是100周年,然而,经济似乎依然非常不稳定,而纸币似乎也不是造成经济不稳定的唯一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