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想不死》数码驯化人类(3)

理想不死 作者:胡赳赳


艺术家所面对的世界,每天有成百上千万的人通过MySpace.com,Flickr.com,YouTube.com以及SecondLife.com和博客等虚拟世界,互相交换照片、文章、录像和音乐。一个为广大公众进行创意表达而构造的新空间正在出现。全世界最大的媒体艺术中心ZKM总裁彼得·韦伯说:“随着消费者变为行动家,创造与革新的民主化时代来临了。”艺术也将成为“以使用者为主导的民主化创新系统”。同为生产和消费者的人们构成了被解放了的新的一代,这已经在互联网上产生。他们是生产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与程序的使用者,并且在网络上自由地彼此交换和分配这些内容与程序。

可见,艺术的创作模式也已改观,新媒体、多媒体、跨媒体、不稳定媒体,怎么述说、定义、篡改、标新立异都不为过。世界正在发生加速度的变化,信息世界里无声无息地在发生原子弹式的聚合爆炸,但我们无从感知。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虚拟空间,那里是另一个世界,凡人能变成英雄,因此也更适合人类居住。

这些诱惑、不平等和一个未知的世界令艺术家们着迷,在生理的、矿物的、电脑的这三种记忆模式中,电脑的记忆贮存是无边无际的海洋,而矿物则是海岛、人类记忆最多可称为小舟。艾柯告诫说,谁掌握了记忆谁就掌握了世界。

麦克卢汉对艺术家抱有很大的期望,他神化了这个群体,认为他们有不受伤害的能力。在《理解媒介》这本书里,他说:“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会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中国在这方面的讨论则仅仅停留在泛泛而谈上,而相关新媒体艺术方面的作品则更是未成规模。尤其是,新媒体艺术家与科学家的角色交叉重叠,评论家范迪安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他说:“在新媒体艺术里,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工作有点相似。不同的是,科学家的创造是为了变成现实,而新媒体艺术家无意追逐实用,他们停留在艺术与科学之间。”

但国内并没有相关的“实验室”模式,能够提供足够的研究空间,将幻想化为现实。意识扭改宗师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他蛊惑一代人的名句是“turn on,tune in,drop out”,意为“发动、调入、退离”。而新媒体世界则面临这样的现状:无法退离——人们不知道新媒体及网络所蕴藏的能量何时消退。

无论是艺术家、科学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在面临一部前无例证的历史:被数码驯化。但总有人充当前卫,不甘心如此,艺术家们也在发动对新媒体的战争——只不过其策略如卡夫卡所言:“你在与这个世界作对时也要协助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