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仲马美食词典》牡蛎(3)

大仲马美食词典 作者:(法)大仲马


公元前250年,一个叫塞尔吉尤斯?奥拉塔的罗马人最先想出一个主意,将牡蛎放到卢克林湖里育肥。他做起了牡蛎生意,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牡蛎养得又大又肥,他也以此起家成了富翁。

我们常吃的有奥斯滕牡蛎、绿牡蛎、扁平牡蛎和马伦恩斯牡蛎,其实都是同一个物种,品种不同而已。

在法国的马伦恩斯、特雷波特、埃特雷塔、费康、敦刻尔克、勒阿弗尔和迪埃普都建有牡蛎池。雷格内维尔的牡蛎池我待会儿会专门简叙。(这个“简叙”相当地长,从养鱼文化在中国的起源谈起,到它在罗马人手里发扬光大,直至其后来的发展;并详述了德?夏勒先生和萨拉?菲利克斯夫人如何在雷格内维尔兴建牡蛎池、创业之初都遇到些什么困难等等,最后还谈到了牡蛎的繁育。以下仅作摘译。)

牡蛎的卵极小,肉眼几乎看不见。卢温霍伊克估算过,做一块儿童蛋糕需要大约一百万粒牡蛎卵。刚从母亲壳里出来的小牡蛎是能动弹的。大自然赋予固定动物的幼虫这样的能力,以便它们去到自己的附着地点。不过选点时它得特别小心,因为一旦选定,它就得固定在这个地方终其一生。

在雷格内维尔牡蛎池,开始时他们分别铺上普通的砖瓦和一捆捆木条,模拟海底和潮涨潮落的海滩,看看哪一种环境更适宜牡蛎生长。很快他们便发现,他们犯了双重错误。木条糊满了黏液,小牡蛎根本不可能附着在上面。牡蛎们倒是很喜欢瓦片,把它当做自己的另一块贝壳,可是,当你要把它们从心爱的瓦片上摘下来时,真正的贝壳会破碎,或者整体粘着在瓦片上。牡蛎借此发出了常春藤一般的宣言:“坚守一地,至死不渝。”

于是,我们的牡蛎养殖者们又试着在瓦片上垫上旧报纸,心想这样一来就只有牡蛎尾巴粘在上面了。牡蛎们倒是很配合地附着在了报纸上,可报纸却无法在任何东西上附着稳当。再说了,依我之见,并非任何报纸都堪当此任。有些报纸含有有毒物质,无辜的牡蛎们受到侵害,跟它们那些附着在威尼斯游船的铜质部件上的同胞一样,萎缩掉了。

牡蛎的寿命有多长?迄今这仍是个谜。首先,它们大多数没活多久就成了人们的盘中餐;至于侥幸躲过的能活多久,只有天知道。

牡蛎的吃法在全世界都一样,简单之至。剥开壳,掏出来,浇几滴柠檬汁,一口吞掉。也曾有人建议放入口中后不要囫囵吞掉,要咀嚼,才能嚼出牡蛎肝里的美味。最讲究的美食者会用醋、胡椒粉、葱花兑成调味汁,蘸一蘸再吞。还有的人——我以为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牡蛎爱好者——什么都不蘸,就这么一口生吞下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