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痒》十五国风:诗经时代的性与爱(4)

作者:庄涤坤


如此“风化”,便是以性关系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道德伦理规范教育人民,性关系不再是含蓄蕴藉的“阴阳调和”、“天地交泰”的虚无缥缈之说,还是“名教”的核心价值所在。《诗经》之《国风》部,其主旨便类似于“性生活考察报告及指南”,或可称为中国的“爱经”。“风俗”便指各地嫁娶习俗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婚姻、家庭、财产继承自然法。不过久而久之,人们忘记了“性生活”乃是礼教的基本点,反而将其他的听起来更高尚的忠孝节义之类,作为“礼法礼教”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固定不变的男娶女嫁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女子地位逐渐低下的现实,《鄘风·蝃蝀》诗中所谓“蝃蝀在东,莫之敢指”的怨叹,便也不无理由。

周公之礼教就是以人的性生活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社会伦理道德制度。《国风》,就是各国以性生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大法。在周时,《诗经》是被雕刻在玉版上,传赐天下,以行风化之教。此谓“诗教”,这是中国古代文明最高妙、最伟大的传统之一。中国古语云:“法不外乎人情”。诗教其中,既有事务性的技术提醒,也有人情心理的精微经验,将外在的伦理道德,内化为文化的传承和审美的精神。

关雎:性自由与性管制

《关雎》讲当君子淑女两情相悦时,不可以如关关雎鸠一般,径自交合,应有一套高雅而又普世的嫁娶程序,使男女婚配之事,符合国家的需要,符合道德的审美。这首诗正意味着周民从自由性关系时代,进入以礼制约的家庭婚姻时代,是谓“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地位极高,被誉为人文初篇。

历来关于《关雎》的说法,多属胡说。什么“雌雄之不乖居也”;“生有定偶,而不像乱;偶数并游,而不相狎”,浑以男女大防,来赞美无知禽兽,不知道算抬举呢,还是自作多情?其实就是一个引喻,首先用来把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其次人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形式感的得到才是符合道德的,才是真正的“得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在河洲上,自由交合。窈窕淑女,深得君子爱慕。可是,君子虽然爱慕,淑女未必就愿意给予。这首诗首先是写给男性--君子的,他的预定读者是男人;而在头两句里面,已经寄寓着女子防范男子追求的凛然大义。下面就写君子爱慕淑女之时,不应仅以身求,而应求之以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