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痒》红岩或者赤壁--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学生》解读

作者:庄涤坤


红岩或者赤壁--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学生》解读

庄涤坤

有些作品,在不同年代,在不同人眼里,或许有一万种解读方式,但作品本身,永远讲述真相。

北京市第171中学,原名红旗中学,始建于1958年,197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定为东城区重点中学,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校”,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高中。

1979年,父亲是商务部副部长的“红二代”--任曙林,25岁,开始了主要在这所学校进行的“八十年代中学生”的创作,他说这“把自己救了”。也就是在这一年,政府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就像陈丹青对他的描述,“这是微妙的年龄:距中岁尚早,青春期则已消陨,他分明是在凝视过去的自己;当然,孩子们更在妙龄:不再是儿童,亦非青年,英语将所有十三到十八岁的孩子统称为‘TEENAGE’--将要成长,正在成长,少不更事,而一切人世的感知已如三春的枝条,抽芽绽放了。……改革开放迄今,‘TEENAGE’男孩女孩的影像迅速增多,迹近繁殖,但多数是漂亮的演员、模特,属于被装扮、被预期的角色,此外就是当今校园形相划一的符号,不见个性。”

除此之外,还有三点背景不容忽视:从时间上来讲,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伊始,无论社会经济还是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都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化,一场新的洗礼正在萌芽。而旧的东西并未褪去,五六十年代的教学楼、旧式的课桌椅、校园里朴素的设施依然屹立,这正是交接棒的关键点。从地点上来说,北京的这所重点中学显然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相对比作品中山东肥城县中学的学生,171中学学生们从穿戴和精神面貌上,明显更早地吹上了开放的春风。从人的因素上看,任曙林花了好大功夫在这所学校“隐形”了,习惯了被当做典型木偶“摆拍”的学生们,最后终于信任了这个老在学校逛荡的人,用最本真的面目面对他的镜头,没有这一点,这组作品的历史意义就会不同。

南方周末记者姜弘是这样记录其中一张照片的故事的:2011年4月30日,王琳接到了中学同学程文的电话,听说了有个摄影展上,其中一张照片上的人可能是她---程文大学毕业后回到171中学当老师,现在是学校领导。在北京做生意的王琳,一看到照片上26年前的自己,眼泪就掉了下来。影像中,她和一位男生隔着几张课桌低头看书。那是1985年,他俩正在北京171中学上高二。王琳和照片上的男生早恋,那天放学后,教室里就剩下他们两人了,他们坐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忽然听到有人要来,两人慌忙分开,走进来的正是任曙林,他按下快门,捉住了这个瞬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