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节选(33)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作者:李魁彩


山海关前落幽燕,不见当年秦始皇——毛泽东山海关上观沧海、评始皇

山海关, 又称“ 榆关”, 在1990 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 素有“ 天下第一关” 之称, 与万里之外的“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遥相呼应, 闻名天下。1990 年, 辽宁省丹东市的虎山长城被发掘出来后, 考古界认为虎山长城才应该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1961 年, 山海关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传, 关公1700 年历史的青龙偃月刀刀锋向东, 现存放在山海关城楼上, 成为镇关之宝。

登临“天下第一关”

1954 年4 月21 日, 毛泽东到秦皇岛视察。

毛泽东秦皇岛之行的第一站是山海关。站在整修一新的“ 天下第一关” 的城楼前, 春风吹来, 绿枝舞动, 脚下的柏油路整洁宽阔, 毛泽东又惊又喜地说:“ 这儿真是变了。”

1950 年2 月, 毛泽东出访苏联后, 回京途中在山海关停留。当时, 人们仍沉浸在欢庆解放的喜悦中, 还未来得及抚平战争的创伤,“ 天下第一关” 城楼破败不堪, 城市百废待兴。短短的四年时间, 山海关就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怎么不令人惊喜呢?

毛泽东登上城楼, 举目远眺。重峦叠嶂, 绵延不绝, 在这崇山峻岭之中,长城如一条威风的莽龙, 游动起伏而来, 又蜿蜒伸展开去。

城外不远处有一个平台, 那是威远城遗址, 是吴三桂投降清军的地方。毛泽东借古论今, 谈起了吴三桂的故事:吴三桂是明朝镇守山海关的将领, 明朝溃败, 清军多次劝降, 吴三桂权衡利益, 终于降清, 被清朝封为平西王。他数次平定西南叛乱, 功绩突出。一个政权的得与失, 对人才的爱与舍是至关紧要的。

沿着长城漫步, 毛泽东指着一个墙垛问:“ 那是烽火台吧?”

“ 是的, 战争时做信号用的。” 身边的人回答。

“ 你们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吗?” 毛泽东又讲起了历史。

大家请毛泽东上箭楼看看。毛泽东欣然地说:“ 好, 欲穷千里目嘛。”

登箭楼俯视山海关全城, 毛泽东详细地询问了工人的工资多少, 生活得怎样, 叮嘱说:“ 山海关人民的生活还苦啊, 要发展生产,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