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2013:关键问题》中国通货膨胀的经济逻辑与治理(4)

中国2013:关键问题 作者:胡舒立


避免“滞胀”的政策

中国要避免这一坏的经济结果的发生,政策上要尽快实现积极的正的真实利率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实质性地抑制政府的投资冲动和财政需求,否则“胀”的压力很难降下来。利息率的调整将改变货币条件,货币条件决定资产价格,而资产价格实质性地决定着信贷条件的松紧。比方说一块地过去估值1亿元,能放贷8000万元,而今天估值3亿元,则同样一个抵押物从银行借出的钱是2.4亿元,对于这个经济体中拥有抵押物的群体而言,意味着经济学意义上的资金成本大幅降低。事实上今天对利率最敏感的群体是政府和国有部门,因为反转过来,当货币条件收紧,导致资产价格下行,即便没有信贷额度的控制,对于政府投资冲动的约束也是实质性的——资产价格下行而致真实杠杆率上升,借贷人的能力是大幅下降的。

在此基础上,中国需要加快供给面的改革,也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问题。比如改革政府主导经济的体系,纠正扭曲的价格体系,还资源配置权于市场,实现一个真实的、合理的资本利得水平,来抑制资源错配的投资和资产泡沫发生;减税以培育中产阶级,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国有资本战略性地合理撤退,激发私人部门创新型和价值型增长,改善就业状况,提高家庭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无论未来经济再平衡的路径如何,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不能再以家庭财富转移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了,要让财富尽快地从政府和企业回到家庭,这是中国从投资型经济转向消费型经济的关键。

(原载《银行家》2011年第7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