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第六章 从单一市场经济到多元市场经济(7)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作者:(英)罗纳德·哈里·科斯


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显然也经历了巨大的飞跃。在改革之前,私营企业是非法的;而现在,私营企业已经被承认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但是,创业者们依旧要面对许多偏见和厄境。目前,他们面临的最大威胁依旧来自政府垄断。大部分国企自9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被重组或是股份化,而剩余的国有企业则进入了一些垄断部门,包括银行、能源和通信行业。这些垄断性的国企在中国已经成为强大的利益集团。2008年开始实行的通货膨胀性货币政策,更加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实力。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大部分银行信贷都流入了国企和地方政府。国有经济通过廉价的信贷和其他政府力量,挤压私营经济的成长空间。2009年,《财富》500强名单中史无前例地出现了34家中国企业的身影(不含3家香港企业)。然而,其中只有一家是私营企业。到了2010年,42家中国企业(不含4家香港企业)进入了《财富》500强名单,只有两家是私营企业。

真正令人担忧的并非国家所有制本身,而是那似是而非的假设,总认为与私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种论调曾经一度被用来替政府垄断和限制私营企业进入一些被认定是“具备战略重要性”行业的政策辩护。而现实中,政府垄断使众多国有企业成为肆无忌惮的征税者,获取了巨大的利润,使21世纪以来政府收入的增长速度几乎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两倍。这些简单快捷的利润让国企悠然地活在市场纪律的管制之外,从而隐藏了它们的弱点。由于可以获得垄断性的利润,国企不需要不断创新来满足消费者。没有了这样的压力,国企无意中被剥夺了在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机制。除此之外,虚假的高额利润迅速扩大了垄断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日益增长的工资差距。例如,垄断性国企雇用了全国8%的非农业劳动力,但这些员工却享受着占全国55%的工资。国企的垄断性利润甚至使它们在一些对私营企业开放的行业中也占据了优势。国企利用其政治关系和垄断利润迫使私营企业撤离或是将对手收购,弱化了市场竞争。国企的存在也削弱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例如,即使不考虑国有银行与国企在政治上的种种关联,国有银行也更喜欢贷款给国企,因为国企享受政府保护的高利润,从而有较高的偿款能力。私营企业,尤其是刚刚创立的,经常由于自身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失败的可能性,无法获取银行信贷。因此,有着稳定和安全客户的国有银行可以不与私营企业进行业务往来,放弃了学习如何更好地筛选、监控贷款者的机会。这让国有银行更加不愿意向私营企业发放贷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