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债》第二章 以物易物的谬误(3)

债:第一个5000年 作者:(美)大卫·格雷伯


有人认为,交易媒介(或称为支付手段)的出现,消除了需求的双重匹配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观点完全是人为想象出来的,并非实际发生的情况。“为了解交易媒介给社会带来的好处,”贝格(Begg)、费舍尔(Fischer)和多恩布施(Dornbusch)在2005年版的《经济学》中写道,“你可以想象一下以物易物经济存在的不便。”“如果今天需要你用自己的劳动去直接交换另一个人的劳动成果,”蒙德(Maunder)、迈尔斯(Myers)、沃尔(Wall)和米勒在1991年版的《经济学解释》中写道,“想象一下你将遇到怎样的困境。”“想象一下,”帕金(Parkin)和金(King)在1995年版的《经济学》中写道,“你拥有公鸡,但想要交换玫瑰。”这样的例子可以无穷无尽地列举下去。如今,每一本经济学教材都以相同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这些教材中提到,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的某一段时期内,并没有货币存在。那么这个时期是怎样的呢?嗯,让我们把货币从今天的经济体系中剔除,推测一下那时的情景。那一定非常不方便!毋庸置疑,人们为了提升效率发明了货币,一定是这样的。

经济学家讲述货币故事时,百分之百以幻想的以物易物世界作为开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安排这个幻想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点:我们在讨论穴居人、太平洋岛民,还是美国的边疆居民?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约翰·德里费尔(John Driffill)编写的教科书,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小镇,似乎位于某个虚构的新英格兰地区或者中西部:

你可以想象一个农民正和小镇里的铁匠、裁缝、杂货店主和医生进行以物易物交易。但是,为了实现以物易物,必须满足需求的双重匹配……亨利想用自己的土豆换鞋子,乔舒亚想用一双额外的鞋子换土豆,那么以物易物交易将使双方都感到满意。但是,如果亨利有木柴,而乔舒亚并不需要木柴,那么为了完成交易,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交易,采用多方交易的形式让亨利能够得到乔舒亚的鞋子。货币大大简化了多方交易的过程。亨利出售木柴换取货币,然后用货币购买乔舒亚的鞋子。

再次强调一下,例子中的环境是虚拟的,但与我们当前生活的世界非常类似,唯一的区别就是不存在货币。因此,有一件事就非常不合理: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他怎么会愿意在这样的地方开办一家杂货店?他如何进货?但是让我们把这两个问题先放到一边。每一个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都认为他们应该向我们讲述同样的货币故事,为什么?原因非常简单: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从非常现实的意义上来说,这个故事是最重要的。在1776年这个重要的年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的道德哲学教授亚当·斯密正是通过讲述这一道理,才使经济学真正变成了一门学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