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众病之王:癌症传》这些临床疗法的新朋友(6)

众病之王:癌症传 作者:(美)悉达多·穆克吉


1955年,受到“治愈”动物效果的激励,他开始进行一系列实验以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效果。然而,放线菌素D对于儿童白血病没有效果。法伯并不灰心,他对275名癌症患儿用药。患儿的病症中包括淋巴瘤、肾瘤、肌肉瘤以及神经细胞瘤等各种癌症。这种实验对药剂师来说如同一场噩梦。放线菌素D具有很强的毒性,必须在盐水中充分稀释;即使只有微量渗出血管,周遭的皮肤都会变黑坏死。儿童的血管较细,药物在他们体内往往由静脉流入头皮。

在这些早期试验中,有一种癌症产生了反应,就是维尔姆斯氏瘤(Wilms tumor)。这是一种少见的肾癌。多见于幼儿,其治疗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感染的肾脏,术后再对感染的肾脏床进行X射线放射治疗。但用局部疗法不能治愈所有的维尔姆斯氏瘤。在部分病例中,在发现病症时,肿瘤就已经转移了,通常是转移到肺。这时,再要治愈维尔姆斯氏瘤就很难,往往要连续用X射线轰击并搭配各种药物,但效果很难持久。

法伯发现,通过静脉注射放线菌素D,能有力地抑制这些肿瘤向肺转移,通常能产生持续数月的症状缓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果X射线和抗生素都能独自对抗维尔姆斯氏瘤的转移的话,那么把这两者结合运用,效果会怎样呢?1958年,他请朱利奥·德·安吉奥(Giulio D’Angio)和奥德里·埃文斯(Audrey Evans)这一对年轻的放射线研究夫妇和一位叫唐纳德·平克尔(Donald Pinkel)的肿瘤学家加入到这一研究项目中。几个月内,这个小组确定X射线和放线菌素D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彼此成倍地增加了对方的毒性效果。这种结合疗法对患有转移性癌症的儿童迅速取得了疗效。德·安吉奥回忆:“在大约三周内,之前由维尔姆斯氏瘤转移到肺部的肿瘤被完全清除了。想想一个人首次能理直气壮、充满信心地说‘我们治好了他’,多么令人兴奋!”

这些发现所产生的热情很具有传染性。尽管X射线和化疗的结合并不总能产生长期效果,但维尔姆斯氏瘤是第一个对化学疗法产生反应的、传染性的固体肿瘤。法伯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取得了由治疗液态癌症到固态癌症的飞跃。到20世纪50年代晚期,法伯充满了强烈的乐观心态。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吉米基金会造访的人可能目睹了一种与之有微妙不同的、复杂的现实。索尼娅·戈尔斯坦(Sonja Goldstein)两岁的儿子大卫,在1956年通过化学疗法治愈了维尔姆斯氏瘤。在她看来,这家诊所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既美妙又悲惨……难以言喻的压抑,同时无法形容地充满希望”。走进癌症病房的那一刻,戈尔斯坦写道:“我感到一种兴奋的暗流,一种(持续的)就要看到曙光的感觉,尽管一再受挫,却让我依旧充满希望。”

“我们走进一间大厅,墙上装饰着纸板火车。到病房的途中有一个看起来很逼真的停止标志,闪烁着红、绿、黄三种灯光。(孩子们)可以爬进火车头拉铃,在病房的另一端是一个实物大小的汽油泵,上面标着加油量和价格……我的第一印象是这里有一种过分自信的装饰,几乎到了如精神病院一样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