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亿种活法》1949-1956报业鼎革:红与白(1)

十三亿种活法 作者:宋石男


1949-1956报业鼎革:红与白

1949年,鼎革之初,中国报业“除旧迎新”。

旧报当中,《申报》《大公报》可算两面旗帜。前者是旧中国历史最长的一份报纸,于1949年5月停刊,享年77岁。后者是鼎革之前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有天津、上海、重庆、香港四家分馆。

天津《大公报》1949年1月改组为《进步日报》,后与沪版《大公报》合并,仍名《大公报》,主要报道财经新闻,“文革”中停刊;上海《大公报》1949年6月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宣布报刊归人民所有;重庆《大公报》1952年8月终刊,中共重庆市委在其基础上创办《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领导下继续出版,与《香港商报》《文汇报》构成香港“左派”报纸(中资背景)的阵营。

1949年年初,《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在香港接到新华社通稿,说天津《大公报》发表社论,自我谴责做了国民党几十年帮凶(此文由杨刚起草。杨是周恩来秘书,后为《人民日报》副总编,“反右”时期自杀身亡)。香港同人看了目瞪口呆,王芸生赶到夏衍处请示登不登,夏衍沉吟许久,说一字不改,照登。有人说,《大公报》死亡,就在这一天。

事实上,《大公报》一直受到毛泽东关注。1945年,毛在重庆谈判期间,曾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建国后,他又授意王芸生写1949年前的大公报史。王被迫写下长篇回忆录《1926年到1949年的旧大公报》。

白色名报之花既已凋残,红色报业体系的落成也就顺理成章。

据1950年春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调查统计,建国初期,全国有公私营报纸253种,每期总发行250万份。其中,党中央的《人民日报》、总工会的《工人日报》、民盟的《光明日报》、团中央的《中国青年报》影响最大,堪称红色报业四大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