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亿种活法》1957-1965报业彷徨:忽右忽左(2)

十三亿种活法 作者:宋石男


在1958-1960年间,“山药亩产120万斤,一棵白菜达到500斤”“罗城县36小时产铁26万吨”这样的新闻充斥报端。此期的报纸,刊登的不是新闻,是玄幻小说。玄幻报道与“大跃进”运动结合,生出的只有愚蠢的激情,自欺欺人的幻觉,以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倒退等恶劣后果。

1961年,根据中央精神,《人民日报》刊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此前跃进浮夸之风拨乱反正。与此同时,报业也迎来了一些新鲜的变化。

一是晚报的兴起。晚报多由机关报改成,主要是为了应对纸张危机。不过,其内容相对更生活化,注重趣味性,与硬邦邦的“日报口味”,略有不同。

另一个变化是副刊的兴起。《人民日报》1961年11月进行改版,新增了副刊,各地方报纸也跟着效仿。

最值得纪念的,是邓拓(笔名马南邨)自1961年起发表在《北京晚报》上的专栏,后汇成《燕山夜话》出版。《燕山夜话》可说是建国后杂文的第一次猛抬头,作者学识渊博,文笔流畅,娓娓道来,如淌清泉。以今日眼光视之,邓拓只是讲了些常识,或说了些并不激烈的真话,但在那个年代,确实起到不小的启蒙作用,也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我父亲回忆,他当时读《燕山夜话》,彻夜不眠,还抄录了书中大量段落,“觉得比毛主席的文章写得还好”。

此外,1962年《人民日报》副刊开设的杂文专栏《长短录》,在当时也有不错的口碑。这个专栏,报社定的宗旨是“表彰先进,匡正时弊,活跃思想,增加知识”,由吴晗、夏衍、唐弢、廖沫沙、孟超等人撰稿,针砭时弊,纵横古今。

遗憾的是,《燕山夜话》与《长短录》在“文革”期间都被打为“大毒草”,其作者也多遭受迫害,甚至冤死。

要之,60年代早期副刊的兴起,是报界在政治允许范围内小心翼翼的空间拓展,也是对老百姓“真话需求”的部分回馈。但是,此阶段副刊的水平与影响,不能过高估计。如曾彦修所言,其时杂文队伍已极度缩小,“全国加起来恐怕也不过二三十人,而且大多是1957年幸存下来并仍在做一定领导工作的‘消息灵通’人士”,这些人能通过种种渠道打听某种“精神”,然后才王顾左右而言他地写几句。因此,这阶段的副刊杂文,虽偶露锋芒,但更多的是中庸、含混甚至伪饰之作。思想并不能肆意驰骋,真话也不能倾情讲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