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时代脉动:当代中国时尚》时尚之风西方来(1)

时代脉动:当代中国时尚 作者:刘德斌


那时记忆

1979年,皮尔·卡丹举办了文革后第一个国外品牌的时装展示会。

198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上映。

1987年,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召开,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穿西装集体亮相。 “ 80年代真好!”这是年龄稍长的人对那个渐渐模糊了的年代的美好回忆。改革开放初期,走出时代禁忌与禁锢的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军装、中山装、学生装等“老三装”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西装、喇叭裤、蛤蟆镜、比基尼等“奇装异服”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大波浪等各式烫发也取代文革时期千篇一律的梳短发、扎辫子,成为爱美女性的选择。这些舶来品将西方国家的时尚潮流引入了中国,改变了中国人数十年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的装扮,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西装取代中山装

中山装,是由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的一款立翻领、前对襟、四贴袋的服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以其造型大方朴实,结构严谨持重而被国人所热爱,成为革命者首选的服装。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革命领袖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赋予它新的革命意义。因此,中山装成为新中国一款标志性的服装,而普通人也以身着中山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热爱。

西装源于欧洲,作为现代与西方文明的象征而被世界所接受。西装早在清末即已传入中国,并在五四运动之后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了传统的长袍马褂,渐渐得以流行。新中国建立后,西装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而它重新回归则是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西装逐渐取代了中山装,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男士最为时尚的着装之一。1983年的《时装》特刊曾转引《东京新闻》上的一篇文章,其标题为:“中山装,再见。”

西装热的出现表明, 思想解放后的中国人不再讨论西装属于哪个阶级,它具有什么政治含义,欲与国际接轨的中国人以一种迫切的心情来接受这种虽不陌生却又倍感新鲜的服饰文化。

1987年11月2日,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召开,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穿西装集体亮相,从而掀起了全国的西装热。这一波“西装热”远远超过了民国时期,从高层领导人、电视台播音员到平民百姓都选择穿西装。西装开始遍及大江南北、城市乡村,穿西装打领带成为一种时尚。那时的中国人不太会穿西装,对相关的礼仪知识也知之甚少,出现过穿西装者保留袖口上的商标,穿西装蹬布鞋,农民工穿着西装砌墙刮浆的情况,但毫无疑问,西装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道风景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