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国风范》毛泽东与斯大林的纠葛(2)

大国风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历程 作者:刘德斌


中国共产党军事上的胜利最终帮助斯大林摆脱了摇摆不定的立场。1949年6月26日,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秘密到达莫斯科,与斯大林先后举行了六次会谈,向斯大林表明中共在国内外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并为毛泽东访苏做准备。中国代表团还详细提出请求苏联援助的具体事项,这一次,斯大林终于面对现实,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第一天见面,斯大林就几乎同意了中共提出的所有要求,包括贷款、援助专家、海军建设、开辟航线、提供战斗机等。直到此时,斯大林的对华政策终于不再摇摆不定,苏共确定以中共政权为盟友,中苏同盟的架构开始逐步显现。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两个小时之后,苏联政府就发来贺电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1月12日,斯大林正式邀请毛泽东访苏。

中苏同盟关系的确立与双方利益冲突

194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的70岁寿辰,毛泽东决定亲自率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祝寿。在1949年12月16日到1950年2月17日的这两个多月里,毛泽东一直留在莫斯科,并最终签订了影响深远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确定了中苏同盟关系。

12月16日中午,毛泽东的专列驶进莫斯科。当晚6点,斯大林率领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会见毛泽东一行。双方会谈的焦点是中苏条约问题。早在1945年8月14日,中国国民政府就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了雅尔塔体系下苏联对中国权益的损害。1949年2月,米高扬在西柏坡向毛泽东等人表示,苏联认为该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废除这个不平等条约”。

在16日的会谈中,毛泽东再次提起条约问题,他此时还不知道斯大林已经对修改中苏条约产生了顾虑。对于条约问题,斯大林明确表示,应该讨论和解决这个问题,但必须弄清楚,是应当宣布保留现行的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还是现在就对条约作适当的修改。他强调,该条约是雅尔塔会议之后苏中两国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规定了该条约的主要条款,如果改动其中条款,就会给美英等国提供法律上的借口,他们就要借机提出修改有关千岛群岛、库页岛、南萨哈林等地的条款问题,所以苏联政府的态度是暂不修改该条约的任何条款。至于涉及中国主权的旅顺和中长路问题,苏方认为可以采取变通的办法,表面上保留苏联在旅顺驻军的权利,实际上撤走驻扎在旅顺口的苏联军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