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国风范》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3)

大国风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历程 作者:刘德斌


早在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管辖权的两天前,毛泽东在北京接见首任埃及驻华大使拉加布时,就承诺中国将向埃及提供2000万瑞士法郎的无偿经济援助。毛泽东说:“凡是我们办得到的一定要送去。如果埃及不愿意无偿而愿意偿还,可以在一百年以后再偿还。”当时,中国尚未完全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在国际上还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封锁,外汇储备仅有8.4亿美元,外贸总额也仅为20亿美元。

10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规定应在尊重埃及对运河拥有主权的前提下进行国际谈判。英法两国认识到难以通过外交手段使埃及屈服,于是同以色列频繁接触,加紧了军事行动的准备。10月29日,以色列出动军队大举进攻埃及。第二天,英法按照既定方针向埃以两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立即停火,并从运河两岸各自后撤10英里,让英、法军队暂时驻扎运河沿岸,否则将以武力进行干涉。这种伎俩很容易被看穿,所以埃及对英法的最后通牒予以拒绝。31日,英、法战机发动轰炸,并入侵埃及领土。

11月1日、3日和7日,中国政府先后三次发表声明谴责英、法、以的侵略行径,声援埃及人民,并赠送2000万瑞士法郎和大批物资给埃及。

11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决议,要求有关各方立即停火。苏联、美国也都向英、法施加压力。英、法两国政府不得已在11月6日宣布停火和撤军,承认埃及对苏伊士运河拥有主权。埃及赢得了收复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英、法则失去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鲜明的立场,坚定地站在阿拉伯世界一边,为埃及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