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姿多彩》藏族、门巴族、珞巴族(7)

多姿多彩:中国少数民族 作者:刘德斌


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突出的一个特点。男子的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一般穿藏式氆氇(pǔlú )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过去,在珞巴族地区流行一种叫“阶邦”的草裙,是用鸡爪谷的秸秆编成的。现在,妇女们穿土布衣裙,还习惯在外面置上一条草裙。妇女很重视佩戴装饰品,据说珞巴族妇女身上的饰物多达数公斤重,可装满一个小竹背篓。珞巴族无论男女都喜爱系腰带,材质有所不同,并织有各种彩色图案。腰带除用来系衣裙之外,还用来悬挂小刀、火镰和其他铜、贝制作的饰物。佩带长刀是珞巴族男子的嗜好。

珞巴族聚居的珞瑜地区,属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湿润气候,素有“西藏的江南”的美誉。这里生产水稻、旱稻、玉米、鸡爪谷(黍类作物)等不同的粮食作物。珞巴族的饮食各地不同,洛渝北部地区,以热水搅成的玉米面和鸡爪谷面团子为主食,也喜欢吃一种在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烧烤,是珞巴族最常见的加工食物的方式。珞巴族习惯分餐制,饭、菜分别盛入竹碗或木碗之中,每人一份,用右手三个手指抓食。珞巴族无论男女都喜欢吃辣椒和饮酒。

珞巴族善酿酒,一般不喝茶,只爱喝酒,酒的种类极多, 珞巴人待客,有以酒代茶的习惯。其待客饮酒的习俗也别有情趣。如在希蒙部落中,客人到来,主人会请他到氏族公房“德仁”中,宾主围坐一圈,中间放一个大葫芦。女主人先从大葫芦中舀出满满一大瓢酒,自饮一口,再倒回葫芦中,然后再从中舀出满满一大瓢,先从客人敬起,一人一瓢,如此反复轮回,至少三巡以上。如果有人在某一轮中没有喝完,可以回敬女主人,或倒入自己随身携带的酒葫芦中,但绝不能泼洒在地上。

珞巴族的传统住房是石木结构的碉房,坚固耐久且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他们在门上或屋内的墙壁上,画有许多避邪求福的图案。墙上挂着的动物头,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对猎手打猎能力的炫耀。珞巴族传统的住宅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适应整个家庭居住或作为公房的“一”字形长屋,一类是供个体小家庭居住的独立的小栋房。

珞巴族由于受居住环境的限制,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等都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其中藤网桥是珞巴族最具特色的建桥技艺,墨脱县的德兴藤网桥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雄伟、壮观令人赞叹。

珞巴族的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少数部落的富户盛行多妻,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和等级内婚制。在古代珞巴语中似乎没有“娶妻”这一词汇,只有“卖老婆”的说法,所以古代珞巴族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另外,古代珞巴族中还盛行转房婚。现今珞巴族婚姻中不平等现象已经由男女平等自由的婚姻所取代。

珞巴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也有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受藏族的影响,有些地区如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与藏族一起过藏历年,但更多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节。珞渝西部的珞巴人约于藏历二月过旭独龙节,庆贺一年的平安和预祝来年丰收。过年这天,由“纽布”(巫师)手执一根贴满五彩羽毛的棍子,在村寨里挥舞念经,全村人围拢在一起欢歌起舞,祈祷丰收。珞渝东部的珞巴人在藏历十二月十五过洞更谷乳木节,也是年节的一种称呼。在这一天,人们把年前宰杀的猪、牛剁成一块块,分送给家族或母系的亲友,保留着共享劳动果实的古俗。牛肉吃完了,头盖骨却不扔掉,要悬挂在家中墙上,作为勤劳和富有的象征。另外,珞巴族还有昂德林节(丰收节)、尼乌节(播种节)等节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