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碰撞融合》传闻中的异域(4)

碰撞融合:中国与西方的交流 作者:刘德斌


公元前550年,波斯贵族居鲁士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一王朝不断壮大。到大流士(公元前521—前485年)统治时期,波斯帝国的东北边疆已经到达葱岭以西斯基泰人的游牧区。而在此时的波斯文献中,已经有明确的关于中国的记载——支尼,也就是“秦奈”,或后世称呼中国的“支那”。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奈一词的出现,很有可能与此时期秦国的强盛有关。还有一种说法:秦奈一词是汉语“绮”的译音,与当时中国输出的丝绸有关。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可以肯定的是,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已经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相互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如果说关于“秦奈”到底是由秦国而来,还是由“绮”的音译而来,学者们还存在争议的话,不久之后出现的“赛里斯”(Seres)的故事,学术界则普遍认为是指中国的丝绸。在古代,中国的丝绸名扬天下,许多外国人甚至把中国称之为“丝国”。

“赛里斯”据说最早见于公元前416年到公元前398年,担任波斯帝国宫廷医生的希腊人泰西阿斯(Ktesias)的《印度记》一书,据学者们研究,这个名词的最初来源,也许出自亚历山大东征时的一位部将俄内西克里特(Onesicritus)的记载。

此外,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旧约?以西结书》中提到,耶和华要为耶路撒冷城披上最美丽的衣裳,其中两次提到“丝绸”这种东西。显而易见,古波斯帝国时期,在西亚至小亚细亚,中国丝绸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奢侈品。

不管是对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的记载,还是对“秦奈”传说的叙述,西方人对东方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可惜的是,两者之间并没有发生直接的往来,双方都是通过中介,如中亚民族或印度人,彼此交流着。中国丝绸通过中亚民族向西传播,西亚玻璃通过北方草原民族输入中国,西亚的图案艺术由中亚传入中国。

亚历山大东征也许是早期西方人真正踏入神奇的东方世界的第一次尝试,虽然他并没有进入今天中国的疆域,但是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一次伟大的实践,一次伟大的远征,一次对东方世界的伟大探险。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的创立者。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的父亲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其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继位。在逐渐平定了各地的反叛之后,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马其顿3万步兵和5000骑兵开始了伟大的东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