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乐观的偏见》穿梭时光的林鸟(2)

乐观的偏见 作者:(美)塔利·沙罗特


让我们重点看看下面几个例子。在一次实验中,克莱顿将她的鸟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房间。在房间A里,这些鸟总会有早饭吃,这个房间叫做早餐房。在房间B里,这些鸟永远不会有早饭吃,这个房间叫做无早餐房。白天,所有的鸟都在房间C玩耍,而且这里有很多吃的。它们可以在房间里直接吃,也可以把食物贮藏起来。这些鸟会怎么做?它们把虫子和谷物粗粒从房间C衔出来,藏到无早餐房——虽然它们当时已经吃饱,但是却想到第二天在无早餐房会挨饿。鸟儿精明的行为表明它们的确会未雨绸缪。遗传易感性解释不了这个现象,刺激因素导致的联想性学习也很难说得通。其实,鸟的行为与人类的计划行为很相似。正如鸟想到未来会挨饿,会把食物从一处搬到另一处,人类也会去杂货店购置食物——即便刚刚饱餐一顿,我们也知道几个小时后肚子还会饿,更何况冰箱也许已经空了。

还不只如此。那些鸟似乎还懂得保质期。它们知道虫子比松果腐烂得快,藏好食物没多久后,就先把虫子找出来吃掉(如果还没到“保质期”的话),但是如果它们觉得虫子已经腐烂了,就会直接奔向贮藏松果的地方。这项技能令人赞叹,而其他动物如老鼠,就不知道时间对食物腐烂的影响。人类当然对此一清二楚。我们可以计算时间、分清主次、计划未来。林鸟显然也做到了这一点。

林鸟明显不会像人类那样精明地计划未来,也不可能像人类的计划那样具体。不过,它们也不会受困于当下,它们知道明天或许会和今天有所差别。你也许会认为,既然鸟类都能明白这个概念,那么我们的近亲猿类肯定也没问题。事实并非如此。有不少人做过实验,想看看猴子能否规划未来,大部分实验都无法证明除人类外的灵长类动物有计划未来的能力。猴子得到食物后,会一直吃到饱,然后把剩余的食物扔掉。即使一天只喂它们一次,猴子明知道几个小时后还会饿,但它们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这么做。如果它们能把得到的食物贮存起来,当然就不会挨饿了,但是它们不会这么做。当让猴子挑选不同数量的食物时(比如2个枣子、4个枣子、8个枣子、10个枣子或者20个枣子),它们不一定挑选最多的那一组,而是常常挑选当时能吃掉的数量的那一组。一些研究者成功训练了猴子,让猴子表现出理解未来时间的行为(比如当时少拿点食物,以便下次可以多拿点)。但大体上来说,要么猴子不具备对未来时间的成熟感知,要么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实验方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