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计划经济是中国的“历史最坏时期”?-杨帆(3)

影子里的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 作者:吴敬琏


误增4亿还是人口红利?

改革开放初期最大的理论成果是解放思想,批判“文化大革命”和计划经济,其中对毛泽东的人口政策进行彻底否定,说毛泽东“错批一个马寅初,人口误增四亿”。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市场经济均衡论、制度学派的改革论都无法解释近年以来中国经济超过10%的增长和大牛市,窃据中国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丧失了解释力和预测力,已经失语。我们需要以历史观点解释的是:中国经济在市场经济确立以后仍旧高速增长,积累率仍旧超过30%甚至更高,两种不同的体制却有相同的结果,说明在体制因素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经济增长动力.按照这个逻辑思考,我们吃惊地发现,原来是最简单的因素:人口!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完全成正比例!

1840—1949年,中国人口停滞于45000万左右,经济也不增长。计划经济实行28年,经济增加8倍,人口增加4亿;改革开放28年,经济又增加8倍,人口又增加4亿;到2019年左右,我国经济按年增7%计算,还可再翻一番,人口则到达16.5亿的最高峰。人口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是:人口增长快则年轻人多,年轻人多则储蓄率高,储蓄等于投资,所以投资与经济增长率就高。2019年后中国人口老化,经济增长率必然下降,我们就只能依靠技术的力量了。

国际主流经济学终于承认,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但他们不愿意承认其根源,这会否定他们的“市场万能论”教条。是我们国家的独立与强大并实行社会主义民生政策,才使人口猛增,在计划经济时期把他们养大成人,形成农村庞大的过剩人口大约4亿。以后才有可能在国际资本进行结构调整的新历史条件下,通过开放政策,使过剩人口与外资结合,出现出口和就业的猛增。中国以家庭为中心已进行了30年教育投资,下一阶段实现技术升级才是真正的考验。

这说明,有比制度改革更加深刻和根本的东西,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不是体制改革,而是国家的强大和人口的庞大与快速增长。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是工业化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机制,都有积极作用,在同一时期也可互相补充。两者并不代表历史的不同方向,不代表根本对立的两条道路,而是同一历史方向、同一历史任务的不同历史阶段,或者是不同发展形式。只要我们拉开历史视角,就可以看出其相互否定与激烈斗争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暂时现象,那种冤冤相报的非理性态度是非常幼稚可笑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