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模式的巨大成本:国富民穷-丁学良(1)

影子里的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 作者:吴敬琏


中国模式的巨大成本:国富民穷

丁学良

摘要:中国模式取得了一些很重要的成就,但中国模式的代价和成本非常大。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的相对弱势群体、相对弱势地区、相对弱势领域持续不断的被剥夺;对中国人深层的环境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的剥夺、掠夺和损伤;在掌握公共资源的部门内发生着越来越广泛和细腻、精致化的不规则行为,而在不规则行为中则爆发着范围更广的腐败;中国公共政策领域受到的限制越来越严格、范围越来越广。使得在一连串非常重大的公共政策上无法进行公开的、持续的和富有前瞻性、开创性的讨论。

“中国模式”不可持续

近5年来,国际上对中国模式的讨论非常热烈。与那些国际性的讨论相比,国内对中国模式的讨论在两点上有巨大差异。第一,国内讨论中国模式时意识形态化太强,而在国际上讨论时主要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尽可能的客观理性。我本人就非常反对将中国模式过分意识形态化,这是中国和国外讨论中国模式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个重要区别是,国际上讨论中国模式,有支持有反对,但基本上是将它看作多种发展模式中的一种,而不是一个就要取代其他发展模式的模式。国内讨论时,好像只要肯定了中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下一步就是这个模式要打遍天下无敌手。我极力将在国际上讨论中国模式比较理性的、着重于事实的而且具有开放性而非排他性的思考介绍给大家。

在我看来,到现在为止,中国模式在过去20几年的时间内有重要发展,但最根本的目标和框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定型的。在这之前,虽然改革开放也有十几年,但那时并没有很清楚的中国模式。包括邓小平、陈云等老一代,以及胡耀邦、万里等,我都查过他们当年的重要讲话,他们在很多重要问题上观点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说我们中国现在发展的道路还是在摸索之中,还不是很清楚。既然道路还是在摸索之中、还不很清楚,当然不能说有一个模式在那儿,要大框架比较清楚才能谈得上“模式”。

关于这一点,我在北京跟几位资深学者有争论,他们说上世纪70年代末已经有模式推出来了,我说不是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第一线的领导人胡耀邦、万里、习仲勋等,他们对未来中国走向什么样的目标,虽然不是100%清楚,但是大体有一个共识,就是经济要走向市场制度,政治要走向民主制度,至于怎么走,观点不太一样,但基本的两大目标是有共识的。然而这两个基本的认识,在他们同一代的领导人之间也存在很大分歧,因此那时中国呈现出非常不稳定的摇摆状态,具体体现在1979年到1989年这10年时间内,一些重要政策出台几个月之后突然又变了,第一个政策和第二个政策之间往往互相矛盾。但这种现象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大大下降,不但目标比较明确,而且对该怎么走的争议也比较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