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硅谷之光》“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电脑来了(2)

硅谷之光 作者:(美)大卫·卡普兰


肖克利也非常重视他所协助发明的晶体管,特别是在贝尔实验室的时光。他30年后写道:“听见由晶体管放大的声音,就像是听见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在说那句著名的‘沃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一样。”虽然如此,肖克利却很恼火,因为他知道巴丁和布拉顿才是晶体管背后真正的发明者。当他们在实验室里试验晶体管成功时,肖克利甚至不在现场,这是他心里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写道:“由于未能成为发明者之一,我对于他们成果的喜悦确实打了折扣。每当想起自己在8年前就开始的种种努力,以及未能带来任何重要的、有创造性的贡献时,我就忍不住感到灰心失望。”贝尔实验室的第一项晶体管专利中并没有列入肖克利的名字。他后来一直想纠正这个问题,并且将自己打造成电子三剑客的其中一员。肖克利比实验室中的任何人都更清楚晶体管对于未来的意义:开拓电子的新领域,而绝不仅仅是为了AT&T。作为一个爱出风头的人,他很喜欢在与人交谈时派送晶体管,或是在主持人热情洋溢的开场白之后,他还不忘告诉观众说,唯一能够把他介绍得更好、更完美的就是他自己,甚至在介绍时,他手中还会魔术般地亮出一束红玫瑰。肖克利是一个可以预知市场的人。他在接受“通用电气1949年科学论坛”的电台节目采访时说:“最近有许多关乎电子智商或计算机器的想法,在我看来,在这些机器人的大脑里,晶体管正是它们理想的神经细胞。”

他所说的正是电脑。当时的电脑不仅维修起来是个噩梦,而且体型硕大无比。宾夕法尼亚大学在1946年发明的“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是第一次尝试可以帮助军队、联邦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的大规模数码计算机,但它却像是一头任性的、重达30吨的怪兽。这部机器运算时,会消耗150千瓦的电力、满地是纵横交错的线路,还有18 000根似乎永远无法同时工作的真空管。ENIAC管道的温度和亮度也造成了另一个问题:飞蛾扑火,导致短路……(从此以后,“computer bug/电脑‘臭虫’”就意味着内部程序有问题,而“debugging/‘除虫’”则意味着修复问题。)《大众机械杂志》(Popular Mechanics)在1949年预测,“未来的电脑可能会有1 000个真空管,并且或许只有1.5吨重。”这是众多令人晕死的预言之一,后来不但被证明是严重错误的,而且还真是低估了晶体管的潜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