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硅谷之光》英特尔:芯片进化带来千万财富(4)

硅谷之光 作者:(美)大卫·卡普兰


当英特尔推出“4004”时,摩尔(一般不怎么夸大其辞)声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产品之一”。他很喜欢在伯克利校区或是其他地方,一边晃动着他的长发一边说“我们是那个年代的革命者”。事实或许如此,不过真正进行一场微电脑的革命还需要时间。初期的芯片不但卖得不好,而且也缺乏将芯片设计成特定应用的电脑程序员。其实那些“黑客”,那些年轻、叛逆而又顽皮的软件艺术家,在帮助摩尔发动革命这件事上,功劳一点也不比企业人士少。后来,有两个西雅图的年轻人一起买了一款初期的“8008”微处理器,并且利用它制造出一部测量街道交通流量的机器。他们日后创立了一家名为“Traf-O-Data”的公司,不过并没有成功。但几年之后,他们又创立了一家最终与英特尔密切合作的公司。这两个在1972年时购买了英特尔芯片的年轻人是威廉?亨利?盖茨(William Henry Gates,就是叫“比尔”的那个)和保罗·艾伦(Paul Allen),他们那家存活下来的公司就是微软。甚至到了今天,盖茨仍然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英特尔芯片的海报。

初期芯片的问题不仅限于物理方面,还有些超自然的因素。在美国企业的办公室里,电脑的本质不只是实用性而已,同时还象征着权力、地位以及神秘感。除非有人真的相信公司里每个人都需要弄一台这玩意儿,否则根本没必要去考虑其尺寸或价格的问题。除了外形,更实质的问题是这些芯片不够强劲。从肖克利的晶体管到诺伊斯的集成电路,再到霍夫的微处理器,这一进程非常令人钦佩,但事实上芯片还未能成为大型计算机公认的替代品。

英特尔在1974年年初推出了更精密的“8080”芯片,并且有了迅速的突破。“8080”不但比“4004”要快上10倍,而且价格相同(360美元)。这款产品当时非常火暴,甚至连公司电话的尾号有一阵子都痴迷于“8080”。在英特尔刚起步、致力于研发的时期,公司第一年的销售额还不到3 000美元,而6年后的1974年,销售额暴增到了1.35亿美元(如今则达数百亿美元),英特尔由此成为当时全球第五大芯片制造商。员工从区区42个增加到3 100个。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就收回了研发费用。接着公司从山景城拥挤的办公室搬了出来,在往东6英里的圣塔克拉拉建起了一片巨大的新办公区。他们至今仍在那个地址办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