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寻找·苏慧廉》陌生人(1861-1890)(27)

寻找:苏慧廉 作者:沈迦


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最早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采用音素字母为汉字注音,进一步完善了拉丁字母注音法。注音法的集大成者是晚清在华任职的英国外交官威妥玛,他根据北京官话制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即“威妥玛拼音”方案,曾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1]

西来传教士不仅用拉丁字母给官话注音,也给各地方言注音。给方言注音,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让没有多少文化的普通民众也能读《圣经》。这种用拉丁字母拼音的方言文字,因始于教会,称为“方言教会罗马字”,也叫“白话字”或“话音字”。方言教会罗马字,对不识字的普通中国人而言,堪称福音,因为它比汉字简单。据说当时乡村妇孺学习一两个月,即可用以通信。当然,后来的外国传教士也使用这方案学习各地方言。

苏慧廉自然也想到用拉丁字母给温州方言注音,他总结道:“正如多数语言学家所做的那样,最佳拼音方案采用英语的辅音和意大利语的元音发音,……经过艰苦努力,他把拼法进行分类,编制了一个体系,发现十分容易用‘拉丁字母’拼读汉语。” [2]苏慧廉笔下的“他”就是苏慧廉自己。有人说给温州方言注音是苏慧廉的发明,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苏慧廉采用了这样方法,因为在他之前(或同时),已有多位传教士用此法为所居地的方言注音。据《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记载,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当时至少有十七种方言用罗马字注音。[3]

温州话因有了苏慧廉这套注音方法,就不那么难读难说了。除了用拉丁字母为温州方言编了一套拼写系统外,苏慧廉还编了本日常用语表。后来赴温的传教士多是用这套办法学习温州话。

1891年来温的英国传教士海和德[4]甫抵,就用温州话给大伙唱了首赞美诗。他“秀”完后,旁边的中国人面面相觑:“这是怎么回事?海先生还不会说中文就已经会用温州话唱歌?”其实,海和德只是根据拉丁字母的注音念出这些字而已。[5]再后来的传教士孙光德[6]则说自己是依照用拉丁字母写成的材料布道的。“有一次,一个人走到讲台前,拿起我的笔记稿看了看,然后对听众大声说:太精彩了,我一个字都看不懂,但他居然是用中文讲的。” [7]

苏慧廉后来成为温州方言专家。另一个英国人孟国美编写《温州方言入门》(Introduction to the Wenchow Dialect)时,苏慧廉亦施以援手。“从编辑到校对,整个过程他都有热情的建议,尤其是在单字声调方面,他的见解尤有价值。”孟国美1892年12月在此书的前言中予以感谢。[8]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