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谣言、谶语及其他》微博的谣言与谶语(1)

谣言、谶语及其他 作者:庄涤坤


叶匡政

2012年2月份以后,微博中无法证实的传言似乎增多了。有的被证明确实是谣言,也有的被其后官方公布的真相所证实。在自媒体时代,如何认知谣言与真相的关系,显然值得每个人思考。

儒家很早就注意到言论传播的力量,《论语》说“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就有这种含义。儒家一直强调言行之仁,希望君子通过个人修身,达到言论的真实。所以《论语》中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并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认为传播道听途说之言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不过,古代谣言还有一种形式,称为谶言或谶语,这类谶语多为隐语,人们认为可“预决凶吉”。包括《易经》的卜筮之语,吉凶也在于如何解释,人们并不认为这类对隐语的解释就是谣言。

翻开史书,历朝历代这类谶言特别多,多通过儿童之口传唱。比如秦始皇时,有仙书和童谣均传“亡秦者胡也”,始皇于是发兵三十万抵御胡人,并修长城。哪知最终秦王朝并未亡于胡人,而是亡在秦二世胡亥手中,一语成谶。应当说,每逢暴政或政局混乱的朝代末年,都是这类谣言和谶语大兴之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比如秦末的“大楚兴,陈胜王”、西汉末年的“代汉者当涂高”、董卓专权时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东汉末年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元末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都属于这类谶语。秦始皇颁有最严酷的对谣言的禁令,秦法有“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的规定,即便如此,短短的秦朝却成为各类谣言传播最多的时代。

不过,在西方传播学中,并不把谣言看得那么可怕。有美国学者认为,谣言不过是民众在讨论过程中创作的即兴新闻,传播的往往是对事件未经证实的描述或解释。它并非反常之举,而是一些模糊而关键的社会情境中的正常社会反映。它往往携带着民众的集体智慧,目的只是为事件寻找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真相。谣言源起于人们对事件真相的未知,如权威机构没有公布事件的真实信息,或公布的信息难以获得民众的信任,往往会导致谣言出现和传播。所以换一个角度看,谣言也是一种新闻或传播方式,它表达了民众对未知真相的一种猜测或推理,这种方式可以化解民众对信息不明的焦虑和恐慌。

谣言与真相有一定的辩证关系。谣言的盛行,往往表明真相的匮缺、信息沟通渠道的不畅,或人们探知真相的成本过高。谣言未必意味着完全的虚假或毁谤,它更多的情况只是未经证实而已。所以,人们常根据消息提供者的可信度,来判断一个传言的真实性。在一种信息和新闻常被严格管制的社会秩序中,谣言周期性的诞生,会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一部分。一旦民众获知真相的渠道多了、成本低了,谣言就难以存身。从这个角度说,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反而有遏制谣言传播和扩散的可能。因为这类自媒体使得每一个身处现场的民众,都有可能成为事件的直接报道者,即便有人散布了虚假信息,也会很快被来自现场的一手信息纠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