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谣言、谶语及其他》微博的谣言与谶语(8)

谣言、谶语及其他 作者:庄涤坤


那么,会不会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属于中原文化的夏朝,父系社会发展的水平很高。只是在被来自山东的新主子殷商征服之后,朝着母系社会“退化”了呢?这个可能性看来很小很小。一是按照理安·艾斯勒的理论,如果有一对邻居,一个属于父系氏族社会,另一个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那么,挑起事端并能打赢战争的,应该是父系氏族社会的那一个。另外,《论语》中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里说的“诸夏”,当指中原地区与夏王朝并存的众多部落。孔子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总的看来,务农的夏代,其父系社会形态的发展水平要低于东方和北方的少数游牧民族。在这句话中,孔子举东方的夷和北方的狄,而不是提西方的戎和南方的蛮,似乎并不是无心的。我们知道:取夏而代之的殷商,来自于东方;而取商而代之的周,则恰好来自于北方。

但翻开史书,我们便不难发现,其实春秋战国时代,是淫乱得一塌糊涂的。王公贵族,违制多娶自不待言;贵妇们与人通奸闹出丑闻的,也是不胜枚举。比如郑穆公的女儿夏姬,嫁给陈国的一个大夫,丈夫死后与陈灵公和另外两个大夫集体通淫。后来,又嫁连尹襄老,丈夫在外作战时,在家与继子蒸淫。更为极端的例子,如卫宣公、楚平王,给自己的儿子娶媳妇,得知儿媳妇漂亮后,就自己扒灰了。宋襄公夫人王姬,六十岁高龄时爱上了自己的亲孙子公子鲍,强逼孙子和自己睡觉。为了公子鲍能最终继位,还杀死了另外一个孙子。齐襄公和自己的异母妹文姜通奸,在文姜嫁给鲁桓公做了鲁国夫人后,还继续和她通淫,鲁桓公还因此而送了命。此外,《左传》中还记载了大夫阶层中类似于现在“换妻俱乐部”的情况,如庆封与卢蒲.的易内而饮酒,再如祁胜与邬臧之间的彼此通室等等。

周朝这种专偶制的不彻底,原因有很多。在武王伐纣的时候,联合的部落达四百多个,可见当时是多部落氏族并存的。这些部落落后的婚俗,对周难免有所影响。举其大者齐国而论,齐国姜姓,“姜”、“羌”相通,可见是来自西方的游牧民族。建立封国后,齐国仍保留着游牧民族父系氏族早期的婚俗,即父系内的族内婚,这种现象在游牧民族中是十分常见的。故齐桓公多内宠,姑表姐妹多人不嫁。晚至齐襄公,其与同父异母妹文姜通奸后,为了遮丑,竟下令全国家中长女不嫁,命其为“巫儿”,居家主祭。民间风俗由此可见一斑。

再者,周以一个蕞尔小邦取殷商而代之,与殷人相比,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文化上,作为统治者的周人都处于劣势。从许倬云先生的《西周史》中我们得知,周王朝的大多数封国起初并没有明确的地望,被委以封国重任的贵族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只是一些象征权力的礼器、服饰和若干建制完整的殷民部落。在各个封国中,殷人并不被当作奴隶看待,而是协助周人,共同对封国内的土著实行统治。在封国内,周人和殷人建一个城郭并一起居住在里面,自称“国人”;而生活在城外的土著,则被称为“野人”。在边患十分严重的燕国,殷人在国内的地位几乎与周人没有什么差别;而在十分注重礼仪的鲁国,殷人也保留着祭祀自己祖先的“亳社”。由此可以想见,殷人的母系社会结构以及偶婚风俗的遗存,在周朝建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冲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