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e时代》金融电子化(5)

金融e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 作者:万建华


事实上,这种景象在中国并不遥远。仍然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刚到招商银行分管招商证券时,就亲眼见到营业部柜台的办公桌上,经常堆满了手工来不及处理的股票交易单据。往往要等到交易所收市后,员工们才逐笔汇总对账结算,常常要忙到午夜才能完成清算。

电子计算机恰是在这个阶段走向商用。在纸质票据和手工账本之间焦头烂额的银行家们忽然意识到,电子计算机将是银行业突破人力瓶颈的不二出路。于是,刚刚诞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被引进到传统的银行业。这是信息行业和金融行业的第一次联姻。

当时,初生的信息技术还停留在实现最基本的计算和通信功能,但这对于旨在改善会计系统、提高作业效率的银行业来说已经足够。在电子计算机、通信线路和磁盘介质的帮助下,千千万万的银行职员从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作业效率也得以成倍提高。比如,一笔原本需要几个银行员工聚精会神坐在一起、手工计算几个小时才能得出结果的业务,电子计算机在几秒钟内就能给出准确答案。一批原本需要通过汇集在一起才能进行核对的账本,联网的计算机在指令下达后一分钟内即可完成比对。更重要的是,电子计算机的介入显著降低了由于人工失误带来的损失,受到了银行职员们发自内心的欢迎。

以美国为例,美国商业银行大约在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大规模推进电算化。这场演进的目标主要就是为“石器时代”般的银行业务手工记账加速,同时减少经营成本。当时,美国的商业银行不但陆续引入电子计算机,而且自主开发了一系列应用软件用以模拟手工的纸张和支票结算。在磁墨字符识别技术的帮助下,商业银行处理票据的效率和准确度有了大幅提升。为了匹配业务发展的需要,美国商业银行在20 世纪60 年代一举扩大了技术开发人员的编制。

我们不妨把这个阶段称作“后台电子化”。与后面我们要提到的“前台电子化”相比,在这个阶段,计算机仍是手工会计作业的辅助手段,但已经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20 世纪70 年代:电子资金转账系统的诞生

20 世纪70 年代前后,已经实现了数据通信和电子计算的商业银行开始进一步关注资金转移的速度和准确性,并适时推出了联机柜员系统,这也是最早的电子资金转账系统(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简称“EFT”)。比如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始一哄而上地实施“EFT”,推进“前台电子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