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问道:寻访武林》江湖逸闻录(15)

问道:寻访武林 作者:张剑峰


琼花会馆

佛山作为一个工商业重镇,其基础在唐宋期间形成,明清时期进入鼎盛阶段。

佛山在明清时期保留“地方自治”的历史建制,朝廷只是派少量官吏和军士驻扎,地方事务基本上由本地的乡绅财主掌握。明清至民国,佛山一直是个宗法社会。本地居民,均按照宗法传统同姓聚集而居。与宗法传统配套的还有“里社”的设立。里社,即约一百户居民为一里,建立社稷神坛一所,每年春秋二季,举行祭祀活动,然后进行乡饮(聚餐)。

清朝到民国的佛山汇聚多种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儒教、回教、基督教在佛山都有。另外,各行业又有自己的祖师庙,如成衣行会的“轩辕古庙”(奉发明衣服的轩辕氏为祖师)、陶瓷行会的“陶师庙”(供奉上古制陶名手虞舜)、粤剧行会的“琼花会馆”(供奉火神华光大帝)等等。

佛山正是有以上的经济、社会环境,才能吸引四面八方的功夫高手来到此地。于是,佛山便形成了“有行会必有武师、有祠堂必有教头”的局面。而真正令佛山功夫形成大发展局面的原因,在于天地会的活动。

乾隆年间,清朝的满族统治由盛开始转衰。满清政府随后严加追查天地会,福建的天地会组织损失惨重。为保存实力,天地会的中心不得不往广东转移,逃亡的洪门当中不少人混迹于粤剧戏班,利用粤剧班子专用的交通工具“红船”行走于广东各地。红船是戏班特制的水上交通工具,船身漆有绚丽的红色。每个戏班有两艘红船,分为天艇和地艇(暗合天地会)。两艇的区别是,天艇承载生、旦、末、净等文角和帐房等其他办事人员,地艇则由武生、小武、大花面等武角居住,故地艇上专门设有木人桩供炼功用。

佛山由于有极其独特的经济、政治、地理环境而成为天地会的隐藏地,其中粤剧行会“琼花会馆”便是洪门中人落脚汇集的地方,实际上也是天地会在广东的总机关。

佛山天地会里卧虎藏龙,功夫高手极多,故琼花会馆就是咏春拳的陆上驿站。琼花会馆的炼功场和舞台上时常刀光剑影、拳脚交加,经常有功夫高手出现,如天地会首领陈开、丰宁寺和尚邝能、二花面李文茂、大花面陆锦、武生黄华宝、梁二娣等。而佛山咏春拳开山祖师梁赞便是在琼花会馆里经过天地会的仪式拜梁二娣为师的。由于天地会的功夫高手都自称是南少林的传人,故群英荟萃的琼花会馆便成为“广东少林”的代称。此时以佛山功夫为代表的广东“少林拳”明显区别于福建、浙江、湖南、广西等地的拳术流派,成为自成一体的岭南派功夫。近代佛山功夫的成熟格局正式形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