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软实力》何谓实力?(2)

软实力 作者:(美)约瑟夫·奈


政治实干家和普通百姓常常发现,上述这些有关行为和动机的问题太过复杂,于是转而寻求另一种解释。他们将实力简单地定义为:所拥有的能够影响结果的能力或资源。因此,他们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拥有相对较多人口、广袤的领土、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实力、军事力量,且社会稳定,那么这个国家就称得上是有实力的。这种定义的优势在于,它使实力显得更具体、可衡量、可预测,但这种定义也存在问题。当人们将实力与资源画上等号时,有时会遭遇这样的悖论:天生强悍未必处处如意。

实力资源不像金钱那般具有可替代性。赢得一场游戏的胜利资本,到了另一场游戏中也许会失去用武之地。打扑克时的一手好牌,到了玩桥牌时就毫无用处。 就算打扑克时抓到一手好牌,如果牌技不佳照样会输。拥有实力资源不能保证处处如愿以偿。若论实力,美国远超越南,但最终却输掉了越南战争。2001 年,美国堪称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即便如此也没能防止“9·11 ”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

就达到目标而言,将资源转化为真正的实力需要精巧的策略和高超的领导艺术。然而,现实中决策失误时有发生,领导者常常误判形势——1941 年的德国和日本、1990 年的萨达姆·侯赛因就是这类例子。因此,游戏开始之初就得判断:好牌在谁手里。与之同样重要的是,一定要明白这是个什么样的游戏。在特定环境中,哪些资源可为实力提供最强劲的基础?比如,石油资源随工业时代的来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铀在核时代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前,国家间的实力资源相对比较容易评估。国际政治中,测试“大国实力”的一种传统方式是“战争力量”。但几个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战争力量的来源时常发生变化。在18 世纪的欧洲,人口是至关重要的实力资源,因为它是税收和征兵的保障。1815 年拿破仑战争末期,普鲁士在维也纳会议上向反法同盟的胜利伙伴们展示了一份详尽的割地重建计划。其中,土地和人口是其抗衡法国的实力资源。在前民族主义时期,对普鲁士而言,移交地区的居民不会说德语根本不会构成任何问题。然而,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以至于1870 年它从法国夺取的阿尔萨斯– 洛林地区最后居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民族主义大潮的来袭使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些移交省份非但算不上财产,反而成了普鲁士的包袱。简而言之,要对实力资源做出判断,必须先了解大环境。判断好牌在谁手里之前,先得弄明白这是一场什么游戏,牌的价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当今信息时代,实力资源的分配在不同议题上差异巨大。我们只知道,美国是当今“单极”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但这种说法的背后,事实远非看起来那么简单。世界政治犹如一盘三维棋局,要想赢得这盘棋就得同时在水平和垂直空间里落子。这盘三维棋局中,上层棋盘是传统的国家间军事较量,美国凭借其全球军事影响力的确称得上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用“单极”、“霸权”这样的传统术语来描述美国并不为过。三维棋局里的中层棋盘是经济力量的角逐,这里的实力分配呈多极态势。在贸易、反垄断以及金融监管问题上,如果没有欧盟、日本、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同意,美国就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如此看来,美国根本称不上有什么霸权。下层棋盘是各种跨国议题,比如恐怖主义、国际犯罪、气候变化、疾病传播等。在这个棋盘上,各种力量广泛而无序地分布在国家和非国家主体之间。在此,无论左派、右派的宣传家们怎么聒噪,什么单极世界、美利坚帝国的说法都成了无稽之谈。上述一揽子问题,如今正闯入世界大战略之中。但许多政治领导人仍然埋头于上层棋盘中的军事资产和传统的军事对策。他们将必要条件错当成充分条件。作为玩家,他们只将目光局限于这个三维棋局中的一个棋盘,长此以往,必输无疑。而且,要想在最下方的跨国议题棋盘上占据优势,往往需要动用软实力资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