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软实力》反美主义的兴衰(5)

软实力 作者:(美)约瑟夫·奈


有些人厌恶美国的实力,憎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将二者混为一谈,并拿民族主义来对付它们。法国牧羊人若泽·博韦因为捣毁了当地一家麦当劳而名噪一时。

虽然人们吃麦当劳并不是被强迫的,但博韦此举却招来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这反映出人们对美国货的一种文化矛盾心态。1999 年,当时的伊朗总统哈塔米抱怨:“某些国家设法让我们接受世界新秩序和全球化,却忽视了整个世界的文化,这看起来像一种新殖民主义。”在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文章中,作者认为必须“赶在全世界被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之前出手反击。将全球化等同于美国化,显然是将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其他文化也为连通全球做出了巨大贡献。英语作为现代商业的通用语起初是由英国人传播的,而非美国人。下一章中将提到,法语国家、西班牙语国家、葡萄牙语国家之间,各自的全球性紧密联系与美国没有任何关系。艾滋病发源于非洲,SArS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发源于亚洲。英式足球比美式足球在国际上更为流行。全世界人气最高的运动队不是美国的,而是英国足球老大曼彻斯特联队,它在24个国家拥有约200 个球迷俱乐部。球星戴维·贝克汉姆的全球明星地位是如此稳固,即使他转会到皇家马德里俱乐部依然人气不减。甲壳虫乐队和滚石乐队对于美国来说,都是进口货。三大“美国”顶尖音乐品牌的幕后老板其实分别是英国人、德国人和日本人。日本的动画片创作和热门电子游戏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社会纪实类电视娱乐节目从欧洲一路火到美国,而不是由美国到欧洲。甚至连麦当劳也从法国取经,对其在美国的零售店做了重新设计。虽然全球化的效果在美国这个最大经济体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全球化的轮廓不是单凭美国就能一手画成的。把全球化和美国化混为一谈,是把复杂的现实过于简单化了。

然而,美国确实凭借某些特色成为全球化的中心。美国向来是移民目的地,其文化和多种族社会几乎集全世界之大成。因为移民,美国始终保持对外开放的心态;因为移民,美国可以自由地借鉴各种传统。美国成了一个文化实验室,各式各样的不同传统在此重组、出口。除此之外,鉴于其经济规模,美国也是电影、歌曲、游戏等产业测试产品的最大市场。这个市场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受众品位多样化。思想和产品自由地进入美国,然后又常常以商品的形式流出美国。就连亚洲市场上的比萨饼看上去也像是美国货。

全球化的效应既取决于受众,也依赖传播者。早在半个世纪前,汉娜·阿伦特就曾写道:“让欧洲人心怀恐惧的‘美国化’进程实际上是现代世界的萌发过程,其间充满了困惑和暗示。”她推断,欧洲一体化非但不会拖延这种貌似美国化的现代化进程,反而只会令其加速。1997 年尼日利亚半数以上的电视节目内容由美国提供,“美国因素几乎直接或间接地出现在尼日利亚人生活的每个关键领域,从而确保了美国化的延续。这不光体现在电视节目中,也体现在尼日利亚文化的其他各个方面。”但日本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表面上看,日本人是一群孜孜不倦、从不挑剔的文化消费者。但外来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都要经过文化中介人的过滤……美国文化被解构,经再次语境化后,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美国流行文化并非由美国人垄断:它只是一个媒介,供全世界各地的人不断重组个人或集体特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