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变动不居的物质(4)

念力的秘密:释放你的内在力量 作者:(美)琳内·麦克塔格特


高希先是降低温度,一次降几分之一K(kelvin,绝对温度单位),然后开始施加更强磁力。让她惊讶的是,那些原子竟然稳定地排列着。于是她反过来调高温度,发现原子继续排列整齐。不管她做什么,在任何情况下那些原子就是对外来干预置之不理。虽然她和罗森鲍姆已经除去结晶体的大部分磁性成分,但它的磁性好像越来越强。

真怪,她心想。也许她应该收集更多的数据,以确保不会再次在系统中遭遇奇怪的事情。

高希反复做了六个月的实验,直到2002年早春完成计算机模拟才停止。一个晚上,她把模拟结果绘制成曲线图,然后拿来叠映在真实实验的数据曲线图上。她好像是画了一条线。显示在电脑屏幕上的是一幅完全一样的画面:计算机模拟产生的数据曲线图与实验结果数据图重叠。所以,她在结晶体里看到的事情不是假象,而是真实的,计算机模拟足以证明一切。她在图表上标示原子群应该出现的位置,让它们遵循基本的物理定律。但是,却发现它们排列成线,完全依循自己的规律。

当天晚上,高希给罗森鲍姆写了一封加密的电子邮件:“明天早上我有有趣的发现给你看。”第二天,他们检查她的图表。两人知道,图表上的数据只显示一件事情,那就是原子没理会高希的施压,而是只受到旁边原子活动的控制。不管她用多强的磁场或多高的温度去轰击原子,它们就是对来自外界的干扰视若无睹。

唯一解释就是结晶体样品里的原子有其内在组织性,其行为就像一个单一的巨大原子。他们有点惊慌地意识到,所有原子一定是纠缠在一起了。

量子物理学最奇特的观念之一是“非定域性”,诗意一点的称呼是“量子纠缠”。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发现,只要两个次原子粒子(如电子或光子)接触过,就会永远保持联络,而且不管相距多远,仍会实时互相影响,用不着透过力或能的交换(古典物理学认为物体要能互相影响,这一类交换是不可少的)。当两个粒子发生“纠缠”,不管它们相隔多远,其中一个的行为(如磁定向)总是会在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影响另一个。另一位量子理论的最早创造者埃尔温·施勒丁格认为,非定域性现象的发现相当于量子理论的决定性时刻,是其主要资产和前提。

互相纠缠的两个粒子可以被比作是一对双胞胎。他们虽然一出生就被分开,但仍然发展出相同的喜好,而且终生维持心灵感应。即使两人一个住在科罗拉多,一个住在伦敦,素未谋面,仍然可能同样喜爱蓝色,同样是当工程师,同样喜欢滑雪。甚至其中一个在科罗拉多滑雪场摔断右腿的瞬间,另一个也会在4 000英里外的咖啡厅品尝拿铁时摔断右腿。爱因斯坦拒绝接受非定域性的观念,不屑地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或是“远距离的幽灵活动”。他透过一个著名思想实验主张,这类实时的信息传递必须快于光速才能达成,而这是违背他的特殊相对论的。根据爱因斯坦理论的构想,没有速度可以快于光速(每秒186?282.397英里),所以一物要影响另一物,光速是其发挥影响力的最大速度极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