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资中筠的思想历程(5)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 作者:马国川


1951年,大学毕业的资中筠和她的同学冯钟璞(即后来的作家宗璞)一起分配到“政务院宗教事务处”工作。可是不到半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一直被认为是进步人士的资耀华一夜之间成为“奸商”,《天津日报》大标题说“大奸商资耀华拒不坦白”。

资中筠成为被“帮助”的对象,单位党组织动员她划清界限。“当时我的心情是这样,第一,党永远是对的。这个大前提我不动摇,但是我想不出来我父亲怎么会成为奸商?他工作的事我是完全不知道的,他也从来不在家里头说什么,可是他的为人无论如何与‘奸’字连不起来。后来我就表态说,我服从组织的任何结论。可是他们说我态度消极。”

资中筠把所有的家信都交了出来,实际上父亲极少写信,都是母亲的信,除了嘘寒问暖就是鼓励好好工作之类。这过不了关。一个中学同学登报声明与资本家父亲脱离关系,使她受到启发,她也要求登报脱离关系。可是“组织上”说,这违反政策,并不希望她这样做。

这场煎熬历时半年。忽然又说资耀华没问题了,结论说他是“完全守法”,不久,资耀华调到北京,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从此这位正值盛年的银行家埋头整理近代货币金融史料工作。

整的时候大张旗鼓,等到落实政策的时候却静悄悄的,所以资中筠并不知道父亲何时“落实政策”,何时来北京,因为她几乎和家里完全脱离了联系,凡是给家里写信,就得给单位审查,于是不再通信。后来还是从妹妹那里得知父母居住在北京,她才回家看望。虽然父母对她一如既往,但是“从此我跟他们的关系就疏远了,亲情无法再同以前一样。父亲在家中更沉默了”。

1952年,资中筠调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简称“和大”)。这是和工会、青年团、妇联并列的所谓“群众团体”,当时并称“工青妇和”。这几个组织都有国际部,负责国际交往,而“和大”本身则主要就是从事国际工作的。资中筠在国际联络部,主要从事翻译和文书的工作。她曾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常驻维也纳三年。

资中筠感到非常幸运,特殊的工作让她逃脱了“反右运动”。“我出国之前,已经在开始学习‘娜斯佳精神’,娜斯佳是苏联的共青团员,特别敢提意见。学习娜斯佳精神就是号召大家敢提意见。‘和大’的青年团组织专门开会讨论给领导提什么意见,这就是‘鸣放’的开始,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被派出去了。”否则以她的性格,一定会积极、直率地提意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