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别永远伤在童年》第3章 清理童年的创伤03

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作者:(美)约翰·布雷萧


大多数人都能自由地感受自己的喜悦、兴趣或惊奇,这些都是汤姆金斯所称的“正面情感”,也就是“好的”情感。当恐惧、悲伤和愤怒受到压抑时,我们感受喜悦、兴趣和好奇的能力同时也被封锁起来。我们的父母有这样的遭遇,所以他们无法让我们有这些感受。孩子表现得太兴奋、好奇或是盘根究底,会被父母当成丢脸的行为。

哈维·杰金斯的治疗模式,即重估辅导,与原痛处理疗法类似。他提出,一旦某次创伤经历带来的情感受到阻滞,心灵就无法评价或接受这一经历。当情感能量阻碍了创伤的释放,头脑本身的运作能力就会衰减。渐渐地,心灵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因为每遭受一次类似的情况,情感能量的阻滞就加深一层。每次新的经历,只要与原始创伤类似,都被放大到远远超过实际情况的程度,令人不堪忍受。前文中,我把这种情况称为“突发性年龄退化”。这就像巴甫洛夫用狗做的著名实验一样:每次给狗喂食时都让它听到铃声,假以时日,即使没有食物出现,铃声也会让狗分泌大量唾液。同样,每次听到圣诞颂歌,都会勾起我的回忆,醉醺醺的父亲毁掉圣诞节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受伤的内在小孩充满了童年创伤所致的伤痛及其蓄积未发的能量。我们感到伤心的原因之一,就是要体验过去的痛苦经历,以便能量能为当下所用。如果我们不能表达出悲伤之情,这份能量就会冻结。

不正常家庭的众多规则之一,是“不允许去感觉”,甚至禁止你的内在小孩知道他在感觉。不正常家庭的另一条规则,是“不准说”,也就是禁止表达情感。在某些情况下,它的意思可能就是,你只能表达某些特定的情感。不同的家庭有不同形式的“不准说”规则。

在我们家,除了内疚感,所有其他情感都是被禁止的。情感被视为软弱的象征。我一再地被告诫:“不要这么情绪化。”我的家庭与千千万万的西方家庭一样,是扛着“理性主义”副产品的家庭。理性主义坚信理性的至高地位。作为人,必然要理性;太情感化,就缺乏人性。一直以来,压抑和贬轻情感是大多数家庭的通病。

被压抑的情感

情感既然是能量,就需要通过表达释放出来。不正常家庭的孩子通常没有同伴,也没人听他们倾诉,他们只好用自己知道的方式来表达,也就是“向外实现”或“向内实现”。情感压抑发生得越早,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就越大。这些没有得到解决、没有得到表达的情感就是我所说的“原痛”。原痛处理涉及重新体验这些早期的伤痛,表达这些被压抑的情感。一旦做到这一点,人就无需再向内或向外实现他被压抑的情感了。迄今为止,原痛处理仍没有多少科学依据。弗洛伊德对压抑、分裂和错位曾有过广泛论述,并把错位当成首要的自我防御方式。他认为,这些防御机制一旦形成,它们就会自动地、无意识地运行。然而,弗洛伊德并不能确切解释这些机制是如何运作的。例如,大脑中发生了什么,使得我们能停止体会痛苦的情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