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华尔街打了总统一个巴掌(5)

美联储 作者:(美)威廉·格雷德


韦斯特太太解释道:“父母那一代是将全部都给了孩子,从没为自己留下什么。但我认为我们这些在二战之后成长起来的孩子并不想像他们那样生活。我们也想得到一些能够带来乐趣的东西。”罗兰·墨菲认为自己2.5万美元的年薪可以轻易满足自己的购物欲望:“我的信贷要比现金多。我能买到的东西永远都大大超出我所拥有的现金购买能力范围。当我想到西尔斯 说我可以用贷款购物时,我就觉得可怕,我们可以用车拉走那里价值7000美元的商品。”

美国消费者已经与持续的通货膨胀共同“生活”了10年以上,他们渐渐接受了这个崭新的真理——这个如今被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普遍认同的真理。物价的持续上涨被看做是美国生活中恒久不变的“固定装置”,是每一笔交易中必须被考虑的因素。多年来,坐镇华盛顿的许多政治领导人都曾许诺抑制通货膨胀,而美国民众却变得越来越不相信这种许诺。每届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打击都会以失败告终,每次物价都会重新不紧不慢地增长,每次通胀率最终都会达到一个更加“灿烂”的高峰。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大多数美国公民已经懂得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实战中吸取教训。他们不仅认为尽早购物是明智的,并且坚信应该为现在购物提前借钱。即使银行利率较高,他们认为用明天发生通货膨胀的钱来偿还今天用于购买汽车、电视和房屋的贷款是正确的做法。只要工资能够持续随物价上涨而上升,那么工资就永远比借贷有优势。在美国人看来,如果通胀持续存在,债务人就会受益,而储户就会受损。盖洛普经济调查公司研究主管杰伊·施米德斯坎普(Jay Schmiedeskamp)认为,这种新的行为模式可以在对消费者态度的一系列调查之中有所反映。“刹车已经失灵,”他说道,“通货膨胀并没有减缓人们过度消费的步伐,这算得上是一个历史性转变。通胀曾经是一个刹车装置,只要它一发挥作用,人们就会停止消费。可如今这不会再发生。”

一脉相承的“谨慎消费”理念,即祖辈们“今日存钱、明日无债”的旧式警告,已经被完全颠覆,聪明的年轻消费者如今恰恰与其背道而驰。这种理念的影响力并不是失去理性或违反公益,祖辈们其实并不理解,正是“贷款”和“购物”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通货膨胀在动摇市场上某些经济假设的同时,也造成了政治舞台的不稳定。作为消费者,美国人要被迫更多地关注当下和短期决定,而非为长远未来做打算。尽管卡特执政期间美国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但几乎每个美国人都为物价上涨感到焦虑,超市购物变成了每天例行的生活琐事,这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在跑步机上越跑越快的紧迫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