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选择》第四章 家庭中的第3选择(6)

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作者:(美)史蒂芬·柯维


相反,如果我审视自我,我就会有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就会选择自己的回应。我就能用宽容的言辞回答不友好的言辞,我就会用微笑代替生气。当面对一个辛苦了一天而身心疲惫的另一半,我就会体贴和关心他,而不是向他抱怨自己也辛苦了一天,似乎是为了比谁更悲惨。

我相信这一根本见解可以拯救大多数被困扰的家庭。我能选择打破充满怨恨的循环。我给婚姻带来的不仅是自己的文化背景还有我自身。在发生冲突时,我不仅有“我的立场”,我还可以寻求第3选择。

归根结底,大多数的家庭冲突都是身份认知上的冲突。如果我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我就会攻击别人的自我价值,这种反应是弥补内心深处的脆弱。正如在精神虐待的案例中,其实大多数施虐者的自我意识都非常脆弱。当家人感到“被忽略、被轻视、被指责、被怪罪、被贬低或被歧视、被拒绝、被剥夺权利、被怀疑甚至不被爱”时,他们通常会变得有敌意。

斯托斯尼描述过家庭风暴爆发的过程。妻子说:“这儿好冷。”忽然之间丈夫就被激怒了,于是反驳道,“你怎么能这么说呢?现在是21摄氏度!”他把她冷的感受理解为对他德行和能力的攻击:“如果她冷,那就一定是我的错,我没能逗她开心,没能让她舒适。”为了自我保护,他就贬低她的感觉——她不可能冷。“虽然没人想诋毁对方,但现在他们都感觉到彼此的贬抑”。他们不断在感情上打击对方,事态也随之越来越糟:“我就是冷,如果你没感觉到的话,肯定是你有问题!”“我没问题,你才在发疯!”于是事态就这样越演越烈。

这种恶性循环的出现就是由我所说的“真实身份盗用”引起的。他独一无二、有着与生俱来价值与能力的完整的人已经被盗用了。与大多数人一样,他总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情况也许是家庭中比较文化造成的结果,例如“为什么你不能像哥哥一样聪明”,“为什么不像姐姐一样有运动天赋”,“为什么不像堂兄利奥一样用功”;也许是竞争社会强行把我们模式化的结果,例如“你就是电视节目中常见的山野村夫,典型的没感受过温暖的笨蛋”。他看见的只是自己在社会镜子面前扭曲的形象,于是他变得非常敏感,甚至假想别人侮辱他,他周围的人因此逐渐变得像在蛋壳上行走般小心翼翼,生怕风吹草动惹到他。

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由于他的虚幻身份,他的自尊像蛋壳一样不堪一击。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他总是依靠别人来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结果,夫妻双方都沦为消极协同的奴隶,这种消极协同摧毁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爱德华·阿尔比的《灵欲春宵》是一部关于崩溃婚姻的精彩心理剧,剧中的妻子指责她的丈夫缺乏真实的自我:“我站在那里,看着你,你不在那儿……我发誓,你要是在的话,我一定和你离婚!”

刺激/反应:在外界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空间。存在于这个空间里的你,拥有绝对的自由决定你该如何做出反应。没有人逼你以怒制怒,你可以选择以同理心回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