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条高速公路,直达资源心脏

谁将买下全世界:未来20年资源大博弈 作者:(美)丹比萨·莫约


三条高速公路,直达资源心脏

要分析中国如何执行其资源战略并不容易。通过多种多样的交易方式,把形形色色的中国买家(如中国政府、个人和公司)与各种各样的卖家(不同国家的政府、公司及个人)组合到一起,似乎可以造就无穷无尽的组合。但是,假如我们只从资源交易的方式入手,有三条道路摆在面前。

首先是直接采购。按照这种模式,中国公司拥有土地或矿产等基础资产的所有权。本书序言提到的秘鲁特罗莫克矿山收购案,就是一个直接采购的例子。

其次是互换交易。中国企业锁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即:购买资产的全部产出,但并不实际收购或拥有基础资产的所有权。这里有两个例子:2009 年2 月,中国同意为俄罗斯石油企业提供250 亿美元贷款,作为回报,中国将获得20 年的石油供给量。此外,两国正在商议修建一条连接俄罗斯远东和中国大庆的跨度长达2 500 英里的输油管线。出于同样的思路,2009 年5 月,中国与巴西达成交易,除了增加巴西对中国的鸡肉和牛肉出口量外,还为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 提供了100 亿美元额度的贷款,巴西则每天为中石油供应20 万桶原油,期限为10 年。

2011 年,国际能源署发布一份名为《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资》的报告,列举了2009 年1 月到2010 年4 月之间的12 笔互换交易。短短15 个月的时间里,这些“以换取长期石油天然气供给为

目的的贷款”总额高达770 亿美元,充分体现出中国在能源领域的雄心。这些贷款除部分用于农业项目开发之外,绝大部分涉及基础设施、输油管线、公路、铁路、港口及农业项目的建设。令人深思

的是,就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忙于应对2008 年金融危机后的困境时,中国却依然坚定不移地继续其资源策略方针。

第三种方法就是通过国际资本市场间接获取资源。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收购海外公司的股份,成为其大股东,以掌握其战略话语权和资产所有权。

通过投资国际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及其他基金公司,中国企业以间接方式触及海外资源,或是以纯粹获取金融收益为目的,或是以获得能源类公司的股权为目标。

中国的海外资源投资已无处不在,以至于有些人开始为这些投资安加名号。金融市场尤其喜欢区分“安哥拉模式”(指政府间以资源交易为最终目标而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Addax 模式”(指通过购买上市公司股份,继而达到对资源类公司实施完全收购的最终目标)。

2011 年11 月,中石油以35.4 亿美元的价格协议收购葡萄牙高浦能源巴西石油公司30% 的股份,就属于后一种模式。通过这笔交易,到2015 年,中石油将每天从高浦能源巴西石油公司获得2.1 万桶石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