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读成就斐然的政府主导型模式(3)

谁将买下全世界:未来20年资源大博弈 作者:(美)丹比萨·莫约


事实上,中国在2010 年秋季完成的这项煤炭贸易并不是特例。根据国际研究机构GaveKal 在2010 年10 月发布的报告,2008 年之前,中国是煤炭的净出口国,但是到了2009 年,形势发生急转,中国煤炭净进口量达到1 亿吨,到2010 年8 月,中国的煤炭净进口量高达1.45 亿吨。尽管这些进口量只相当于中国煤炭总需求量的一小部分(约3%),但却占全球海运煤炭贸易的20% 左右。

虽然这对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煤炭出口国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中国选择进口海外资源而保存本土资源的做法却令人费解。这还不仅仅表现在煤炭资源上,中国对进口锌的强烈愿望,同样令人

不可思议:中国本土的锌储量非常巨大但它却选择积极进口海外矿产,这的确让人难以理解。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一是中国目前对煤炭和锌的需求量已超过国内产量;二是在中国国内开采矿产,成本过于高昂;三是开采矿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还要在几年之后才能正式投入

生产。

另外,技术进步带来的全球运输成本的降低,似乎也让中国选择购买海外资源的模式显得顺理成章,而且这也和中国当前的国际地位相吻合。具体地说,为了把资源从中国西部(中国主要资源储量

的所在地)运输到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需要为铺设道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做出巨大投入,而将商品和资源从遥远的非洲或南美洲运到中国的海运成本,甚至还低于上述国内运输总成

本。如果考虑各种矿产品的探勘、开发、采掘及生产成本,上述国内总成本还会进一步提高。

就目前而言,中国在海外对煤炭资源的大举收购、中国本土资源

储量的有限性及全球供给量的不足,这三者之间的错综关联必然会体现在公开的市场价格上。由此,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大宗商品的价格机制是如何在国际大背景下形成的。我们将在下一章里深刻剖析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及内在运行机制,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资源战略将对全球市场带来哪些影响,以及最终如何决定资源市场的价格。

《谁将买下全世界:未来20年资源大博弈》京东·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