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强制性是政治的灵魂(1)

为什么是毛泽东 作者:任志刚


强制性是政治的灵魂

毛泽东不愿再守着老样子不变了,他16岁了,足迹所及只限于韶山冲和外婆家,老爹本来打算送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可是他到外面继续求学的愿望更迫切,他先后请八舅文玉清、族兄毛宇居、堂伯毛麓钟和表哥王季范劝说老爹,毛顺生看不起塾师秀才,但很敬重走出家乡的读书人,像毛麓钟、王季范这类人的地位是要远高过毛顺生的,读书比务农更有前途,这样的话在他们嘴里说出来,自然很有说服力,既然这些有能耐的人都认为自己的儿子毛泽东是个读书的材料,望子成龙乃父亲天性,儿子上洋学堂也许是件有利可图的好事,毛顺生就同意了。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走向外面的世界,这是他人生自我意识的萌芽开端,临行前,他只是陪着母亲收拾他那简单的行囊,他拒绝和老爹当面道别,可想而知他的脾气有多倔了。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老爹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走出了乡关,这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毛泽东去上小学了,在许多人跨进大学的年龄,毛泽东进入了小学,这是不是很奇特?

上东山小学堂并不是很顺利,原因是毛泽东个子太高,年龄太大了,以至于校长无法将他看作是个小学生,但在毛泽东的坚持和亲戚及教师的帮助下,他得以进小学试读。我们认为读小学应当是毛泽东遇到的人生第一个挫折。也就是说在这之前,在小小的韶山冲里,毛泽东的家庭和他个人都是处于相对上层的地位,但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一下子变成了最下层,不过好在这种地位的变化显然没有造成什么伤害。

当时能读新式小学的学生多数是地主士绅们的孩子,华衣轻裘,但物质享受低人一等并没有让毛泽东感到窘迫。为什么这样的环境没有造成毛泽东的自卑呢,这一点值得关注,显然毛泽东早年的那些有见识的老师们的教导和赞扬起了积极的作用。压力是有的,但毛泽东很快克服了易于自卑的压力,可以想象的是他靠的是个子、拳头和见识,在他的眼里,这些个少爷只是些小破孩儿。这一点很重要。挫折使得大部分人变得平庸,科学家做过实验,无法跨越的障碍和伤害使得凶猛的动物变得温顺不复血性,避免过早的挫折是人生保持上进心的关键。家长和老师的责任是为早年的孩童支起一片天空,而不是我们常说的让孩子经历风吹雨打,小苗需要的是阳光雨露,不是温室,但也不是狂风暴雨。

东山小学已经开始教授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科目,学校里有留学日本的老师,这样毛泽东从老师那里知道了中国和世界,知道了中国就像是一头恹恹待毙的肥猪,周边全是豺狼虎豹、秃鹫、毒蛇、熊罴。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当时的状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