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年前言中中日之战(3)

为什么是毛泽东 作者:任志刚


从一师后期开始,博学多才的毛泽东由于对社会有透彻的了解,对社会力量的变迁有远比常人深刻的把握,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常常做出正确的预测,这也是他让他的追随者感到神奇所在。等他去世后,有人总结说,他一生大约准确的大预言多达24个。

辛亥革命后分裂的痛苦经历,使许多人开始考虑深层问题,中国国民隔岸观火,共和制根本没有基础。救国斗争屡遭失败,有实力的全力以赴保护的是自我利益,清流们无力地高喊口号。不甘沉沦的一些知识分子在迷茫中想挖掘思想根源,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

由于后来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更主要的是共产党获得了胜利,所以有意无意之间人们放大了文化界的作用,这一点要引起注意。一般来讲,我们说的人世间的力量是指物质的力量,人类之所以超越其他生命而统治地球,是因为人类的智慧在于学会借助自然之力,但精神在某种情况下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当精神力起了主要作用的时候,往往会让人产生神奇的感觉,所谓的神奇指的就是这不是常态,而是特殊事例。所以我们的社会要进步,不能仅仅是建立在精神上,最终还是要建立在物质上才是牢靠的。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靠着地道战打击日本侵略者,我们靠着小米加步枪赶走蒋介石,我们靠着不怕死的勇气打败美国人。但我们不能永远靠着血肉之躯战胜钢铁,敌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只有这样才会有子子孙孙永久的和平。有了精神的力量,我们还要有物质的力量,这是我们的使命。

许多人有一个误区,以为毛泽东时代天天在搞运动,不搞生产。这是个误传。那个时代是高唱歌曲的同时,手里拿着锄头、锤子和钢枪劳动的时代,是无私奉献的时代。当然后来中国人也没有闲着,不过是各顾各,直接为了自己利益而努力了,我们得承认这样可能更自觉。但有两点需要提请注意,第一,市场经济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的;第二,可以肯定地说,要论精神境界,这两种劳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为了私利再积极也无法和无私相提并论。

当时,杨昌济为《新青年》写文章,还向学生们推荐这本杂志。毛泽东虽有做文字游戏的天赋,但在读了《新青年》后,毛泽东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思想层面,这是毛泽东进入到另一个台阶的信号。我们常常能够感觉到文章好坏在于思想而不是文字,有无思想是人生分水岭。鲁迅的文字并不是那个时代最佳的,但他超然于同时代,就是他有思想,他在指责那个吃人的社会,他在欢呼彻底的革命,而其他文化名人只是文字堆砌游戏的爱好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