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亚太”和“东方”

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阎学通


依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在预测世界中心将向什么地区转移时,必须首先观察哪个地区正在出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国。知道了哪个地区有这样的大国出现,人们就能知道 “世界中心”将向哪个地区转移。相反,当人们不知道哪个国家将成为下一个具有全球战略竞争力的国家时,他们也就无从判断。认为世界中心将向亚太转移或向东方转移的那些判断者,很大程度上并不知道世界中心将向何处转移。

“亚太”和“东方”这两个概念都是非常含混不清的,这两个地区并没有明确的地理边界。“欧洲”是指一块地理位置明确、组成国家明确的大陆。这个地区的面积有1 018万平方千米,西临大西洋,北靠北冰洋,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东与亚洲大陆相连。欧洲现有45个国家和地区,约有7.39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5%。然而“亚太”(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却是一个地理范围无法确定、构成国家不明确的概念。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有关‘亚太’这一概念的国家与地区划界有几种不同的理解”。“亚太”这个概念包括了一个海洋(太平洋)和四个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占了地球上2/3的大陆,占了世界71%的人口。当任何一个政治地理中心占到全部地理面积的2/3以上时,这个所谓的“中心”与“全部”在性质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20世纪80年代,东亚学者提出世界中心向亚太转移时,东亚地区没有哪个国家或国际组织能在短期内具备参与全球战略竞争的能力。当时,虽然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日本的综合国力并不强大,没有参与全球战略竞争的能力,不可能对世界政治构成重大影响。而与此同时,地处欧洲的苏联仍保持了世界超级大国的影响力。东亚学者一方面希望自己所在的地区成为世界中心,另一方面却无法在东亚地区找到具有潜在世界影响力的国家,因此不得不使用“亚太”这个外延非常广的概念来支持自己的假想。使用“亚太”这个概念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将美国纳入其中,毕竟美国的世界级实力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样做就更无法描述世界中心的转移方向了。美国从“一战”开始就是世界主要竞争者之一,如果把美国纳入世界中心地区,那么“一战”以来的世界中心就不是欧洲,而是跨大西洋的欧洲和北美。模仿“亚太”的说法就可以说成是“欧大”,那么世界中心就成了从“欧大”向“亚太”转移了。然而,这个说法却很难成立,因为美国的地理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其世界战略竞争者的地位也不变。美国是个单一的国际行为体,因此不存在世界中心从美国的东海岸向美国的西海岸转移的问题,从欧洲向美国转移则又不符合事实。过去、现在和将来,美国都是全球战略竞争者且地理位置不变,因此将美国作为世界中心一部分的结果是,我们将无法判断世界中心会从欧洲向何处转移。

“东方”更是一个地理范围和构成国家都模糊不清的概念。冷战时期“东方”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群体,冷战后是指东方文化的国家。然而,东方文化国家具体包括哪些国家很难做出精确的界定。狭义的东方文化国家可以界定为东亚,即儒家文化圈;而广义的东方文化国家可以界定为整个亚洲(从中东到东亚的全部地区),包括了中东、中亚、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我们很难想象这些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非常大差异的几个地区可以组成世界中心。

“世界中心向东方转移”的说法是2009年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四国在俄罗斯举行首次“金砖四国”峰会之后才出现的。这次首脑会晤发表了《“金砖四国”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并且决定每年召开一次峰会。从文化角度讲,中国和印度是东方文化国家,而俄罗斯和巴西都不是东方文化国家。中国和印度两国人口之和占了世界总人口的1/3,中国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保持了多年的经济高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和欧洲的相对衰落变得非常明显。面对这种形势,对金砖国家的集体力量抱有幻想的一些人发明了“世界中心向东方转移”这一概念。这里的“东方”肯定不是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和文化混合的概念:从政治上讲,金砖国家只有中国是东方国家,其他都不是;从文化上讲,中印两国是东方文化,但另外两国并不是。也就是说,世界中心“向东方转移”的说法比“向亚太转移”的说法更无根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