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实力竞赛中的中国因素再评估(1)

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阎学通


中国的许多决策者和学者认为,中国人均GDP排名在世界第100位之后,因此中国无望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我国许多人对中国实力地位的认识与国际社会有较大差别。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于2012年9月访问中国,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有时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在别国眼中有多强大,所以我觉得认知上的差异有时意味着,中国与别国不以同样的视角看待问题,而这可能需要磨合。”由于经济决定论在中国具有绝对的主导影响力,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信仰,因此许多人把人均GDP作为衡量国家强大与否的标准。当世界上出现“G2”(中美两国集团)的说法时,一些中国政治家和学者纷纷出来以中国人均GDP排世界百位之后为依据否定这个观点。G2这个概念之所以不准确,并不是因为中国的人均GDP与美国差得太多,而是中美之间的关系不是以合作为主。例如,冷战时期,美苏综合实力在同一水平,苏联的人均GDP也比较靠前,但由于两国是敌对国,因此G2的概念也不适合描述它们的关系。

用人均GDP衡量一国实力地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人均GDP的位次和国家的实力地位或其国际影响力是没有相关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2009年GDP和人均GDP数据显示,2009年人均GDP排名前八位的经济体是卢森堡、挪威、卡塔尔、瑞士、丹麦、爱尔兰、荷兰和阿联酋。然而,这些国家的国际地位不但不能与人均GDP排第九位的美国相比,也无法和排在第137位的印度相比。上述八个国家的人均GDP少则4.7万美元,多则10万美元。然而,它们对于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不但不能与人均GDP低于它们的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相比,甚至比人均GDP2.7万美元的以色列、4 460美元的伊朗、1 031美元的印度还要弱得多。同样,人均GDP为3 678美元的中国比人均GDP为4万美元的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大。人们对人均GDP的迷信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借助虚拟事务应对困难是重要因素之一。“人均GDP”是一个描述虚拟事务的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它是个衍生变量,即不是真实的存在。

一个国家对世界的影响力取决于其综合国力。如果仅从经济角度讲,则取决于一国的GDP总量而不是人均GDP的大小。GDP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财富规模。无论GDP的衡量方法是否可以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的财富总量,但是国家财富总量是一个客观的物理存在。东亚要想成为世界中心,就需要从总体上超过欧洲的实力和影响力。然而,实力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了,东亚国家是不可能齐头并进发展的,一些国家实力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甚至会停滞不前。未来十年,在东亚国家中,实力增长对该地区成为世界中心有实质性作用的国家只有中国,其他国家难以起到这种作用。未来十年,日本国内难以进行政治改革,因此日本的总体实力地位将呈下降趋势。韩国是东亚第三大经济体,其GDP还不到日本的1/5,因此,韩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因实力基数太小,即使有较高增长速度,对于提升全地区实力地位的作用也非常有限。与之相比,中国经济规模已经相当于欧盟的46%。未来十年,欧洲经济年均增长率难以超过2%,而中国经济增速将有望保持在7.5%以上。这意味着到2023年 ,中国一国的经济规模可达到欧盟27国总合的80%以上。再加上日本、韩国和其他东亚国家,东亚地区的整体经济规模必然超过欧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