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平年代无英雄?(五)(3)

心胜 作者:金一南


《纽约时报》说了一些实情,又瞒了一些实情。美军的航母编队开进、飞机起降、油料损耗、人员补助等费用,全部算入救灾款之中,其提供的那笔钱最后几乎被自己花完,所谓“救灾款”,实际上不过是一次练兵费用。中国的救灾款项却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衣服、被装、食品、药品等,但由于我们缺乏将这些物品送到灾民手中的投送工具,不得不依靠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军的运输和投送。于是一段时间内,印度洋海啸救援出现了“美国大兵分发中国物资”的奇景。参加救援行动的中国同志回国后万分感慨: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必须具有像样的远程投送能力,才能让其他人尤其是灾区难民知道,中国是真正负了责任的。

所以大飞机项目在中国终于上马。2007年底,温家宝总理说:“让大飞机飞上蓝天是国家意志,不仅必须做,而且一定要成功。我坚信这一天终会到来,多少代中国人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第三是复杂条件下的信息保障能力。

就覆盖范围来看,可分为“小”信息能力和“大”信息能力。

“小”信息能力即地区内的通信能力。汶川地震使该地区通信台、站、网受到毁灭性破坏,正常通信联络受到极大阻碍。人们看到我军首先进入灾区核心区域的指挥员,基本是用海事卫星电话与指挥部联系,其他通信工具基本无效,随后灾区内多军种、多部队之间的通信也不断产生问题,只要没有民用手机信号,通信联络就出现障碍。可见就“小”信息能力而言,我军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也为数不少。

“大”信息能力指从更大范围把握特定区域宏观情况的能力。

英国路透社报道,汶川地震第二天,即5月13日,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的情报分析人员,已经在分析由间谍卫星获取的四川大地震图像。5月15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网站上刊登了利用陆地观测卫星(ALOS)观测的四川地震地区资料图。同一天,台湾“福卫2号”卫星拍的震区图片也在网上公布。

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国家共有9种型号的15颗卫星为救灾提供支援,但其中的遥感遥测卫星不多,特别是由于最初几天灾区上空阴云密布,只有雷达探测卫星的波束才能穿透云层拍回地面图像,使我们在救灾的初期阶段通过太空了解掌握灾情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我们成功进行了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开展了嫦娥探月工程,但国家在轨卫星数量少、军用卫星数量更少的现实和探测感知手段不多、能力不强的现状,在救灾过程中显露出来。

5月12日15时30分,汶川地震发生一小时后,中国国家航天局启动国际减灾合作机制,向《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成员提出卫星数据申请。5月13日14时,日本航天局向我提供了ALOS遥感卫星拍摄的受灾地区雷达卫星遥感图片。5月17日,美国Digital Globe公司中国代理向我提供了“快鸟”卫星拍摄的5月14日、15日、16日三天的高分辨卫星影像数据。5月19日,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向中国提供了首批非保密卫星图像。截至5月19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尼日利亚等七个国家,向中国提供了地震灾区卫星遥感影像技术支持。

每个中国人都十分感激汶川大地震中各国救援力量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不管这种支持和帮助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资金的还是技术的。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主导国际援助,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方面我们的需求很大,空白很多,必须保持清醒。“一跃而起”的快速反应能力是瞬间的能量爆发,它依赖于长期的默默耕耘、默默积累,默默储备。

2008年结束之时,已经成为我们新一轮默默耕耘、默默积累、默默储备的开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