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世纪初华丽转身

北京秘境2:48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 作者:《TimeOut 北京》杂志


三圣庵:在城南守候千年良缘

21世纪初华丽转身

从热闹的虎坊桥过南横街再往南一转,庞大的车流在这里缩紧了肠子。虽然名为黑窑厂街,但也就是胡同的规格:长不足五百米,两辆汽车并排走还得当心着点。两边都是21世纪新建的住宅区,样式颇为新潮,“那是因为才刚改造没些年,早年我们这儿还有个名儿,叫八十八间房,跟农村一样,破着呢。”一位带着小孙子买完菜、走在回家路上的吴大爷告诉我们,“以前我们六十多户都挤在一个三进的大杂院里。还别说,没拆的平房就剩那一处了,那可是文物!”

这个院落就坐落在黑窑厂街中段路东,山墙上“佛光普照”在提醒过往人们,这里应该是个佛教庙宇,但和大部分寺院山门坐北朝南坐西朝东不同的是,这里却坐东面西,颇有个性。原来,“一直到解放初年,这里都是尼姑庵。”现在的掌门人吴明山居士解释说。

“这座庙宇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宋仁宗时期,也就是辽代的南京城时就有了。为供奉西方三圣的尼姑庵,故名三圣庵。”如此说来,这座小小的三圣庵足以和白云观、牛街礼拜寺称兄道弟,只有始建于唐代的法源寺才能让它甘拜下风。身居城南闹市,历经千年沧桑,却几乎被现代人遗忘,刚要为三圣庵的遭遇感到不公平,突然想到咫尺之遥的三官庙、土地庙的不得善终,三圣庵的大隐隐于市,又是不幸中的万幸。

据吴明山介绍,这里依然保持着千年来的基本格局,“三进院落,最后一重的正殿二层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这三佛祖;一层供奉的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只是部分原来是院落的空地,如今成了新建住宅小区的宅基地,好在整体尚存。”现在的风貌是民国初年大修时的样子,为尊重千年来全木榫结构而始终不用铁钉。“您仔细看,我们墙面上都不钉钉子。现在元宝形状的琉璃瓦,还有飞檐上的‘五脊六兽’,都是民国初年笃信佛教的黎元洪大总统捐的。说来也有意思,因为离各大会馆咫尺之遥,这里还成了清末革命党人的接头和避难所。官府不能随便进庵抓人,只能干瞪眼。”

站在闹中取静的院落中听流水潺潺,大有“心远地自偏”之感。只是如今山门正中“盛世普达·菩提缘”的黑漆木牌让人突然心生疑虑:这里现在是干什么的?一位常来院中清修的传静居士嫣然一笑:“可食五谷,可修心洁,总之就是个结缘的地方。”据工作人员介绍,原来在21世纪初危改之后,笃信佛教的盛世普达公司老总接下曾被折腾得满目疮痍的院子,恢复了旧貌,“说是经营场所也不全对,宗教场所也不合适。”

现在,三圣庵的前院是素餐厅和茶室,以“菩提缘”为主题,内里陈列着复制的敦煌壁画和精美的佛教法器。和现在大行其道的仿荤素食不同,“其实市面上很多仿荤更费油,反而有悖健康宗旨”,这里的素餐多是还原绿色,让蔬菜清新淡雅地本色演出。而后院则是个名副其实的佛教文化中心,除了供奉三圣外,正殿还供奉着藏传佛教的珍贵唐卡,净土宗的信众也可以找到自己心灵的皈依。而耳房则是吴掌门的居室,平日连门都不锁,除了一套铺盖外,就是个小型的图书馆,来清修的师兄弟们从书架上随意取典籍钻研,看毕再自觉地放回去就是了。每逢周末,法源寺的高僧还会到此讲课。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吃饭喝茶,这里其他的活动都是免费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