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球探与数据怪才的矛盾冲突

信号与噪声 作者:(美)纳特·西尔弗


只要对《点球成金》稍有了解你就会知道,书中讲述了“统计专员”与“球探”这两个敌对阵营之间的冲突与斗争,他们注重不同的范例,采取不同的方法评估球员的表现。(“统计专员”当然是用数据说话,而球探也有自己的“工具”。)

2003年,《点球成金》一书出版后,迈克尔·刘易斯的读者们一定不会忽略书中对两个阵营敌对状态的描绘(而这本书本身很可能也加重了两者间的敌意)。同年,我参加了在新奥尔良万豪酒店举行的棒球冬季会议,当时的情形一下把我带回了高中时代。一方是老牌球探,他们就像草地上的老水牛一样悠闲自在,偶尔会坐在酒店吧台旁一边喝着威士忌,一边聊着老掉牙的战时故事,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关在宾馆的房间里谈生意。这些人从前都是专业从事棒球运动的,而今多半都已届不惑之年甚至是知天命之年了。他们中很多人以前都是运动员,在球场上为棒球运动奋力打拼,后来逐渐进入领导层负责幕后工作,一路平步青云。另一方则是一群数据怪才:二三十岁的模样,背着电脑包,拿着彩色打印的建议书,不停地在大厅的人群中穿梭,希望可以说服某个投资者为自己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平时这两个阵营的交流并不多,他们都觉得对方自大无知且闭目塞听。

两方矛盾的根源也许就在于,球探觉得数据怪才威胁到了他们的饭碗。他们认为球探预算正在缩减,不管这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感受,他们通常都会以此为依据,说自己的饭碗难保。在一次围绕《点球成金》展开的激烈讨论的圆桌会议上,洛杉矶安那罕天使棒球队的球探总监埃迪·贝克告诉《美国棒球》杂志的记者:“此刻真是剑拔弩张啊。我们的一些老伙计本不该丢掉工作,现在却失业了。也许有财政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我们都认为其实是一些懂电脑的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对此我感到十分愤怒。”

我们并不清楚具体有多少支球队削减了球探预算。多伦多蓝鸟队就是其中一支,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球队在2002~2005年球员选秀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但缩减预算绝不是当时的球队总经理、比恩的弟子J·P·里恰尔迪一时兴起的冲动做法,而是由于多伦多蓝鸟队的母公司罗杰斯通信公司正受加元贬值的困扰,不得已而为之。

《点球成金》已经出版10年了,球探和数据怪才之间的争斗使他们耗尽了力气。2004年,红袜队在时隔86年之后再次捧得世界联赛冠军,成功的原因在于球队既充分尊重了球探的意见,也对已有数据进行了细致分析,两相结合成为两个阵营和平共处的关键所在。2003年时还被界定为“球探”阵营的许多球队,如圣路易斯红雀队,此后也越来越多地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这些球队现已成为最具创新精神的棒球队伍。而那些原本就偏好数据的“怪才”队,如奥克兰竞技队,非但没有削减球探预算,反而增加了相关投入。

2007~2009年的经济衰退促使球队更频繁地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尽管棒球界算是平稳地度过了经济危机,但仿佛每支球队都突然间变成了“点球成金”的球队,都需要将有限预算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廉价的数据怪才一直都供大于求: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毕业的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本可以在投资银行谋一份年薪达40万美元的工作,但他们却更愿意搬到坦帕或克利夫兰,日夜不停地工作,拿到的薪水却只有银行薪酬的1/10。对于球队而言,花4万美元聘用一个数据怪才远比投入4 000万美元引进一个自由球员更值得,毕竟这位自由球员的技术水平注定会下滑,很快就会表现平平。

但这并不意味着数据怪才已经大获全胜了,如果说他们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那么球探同样做到了这一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