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宅男康德(3)

不疯魔,不哲学 作者:哲不解


之所以说这场思想变革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正是因为在康德之前,人的观念需要围绕着对象符合对象,这种思路类似于太阳要围绕着地球转,但是康德却指出,不是观念要符合对象,而是对象需符合观念,世界是人根据自身的认识条件所认识的世界,康德的革命类似于指出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转。

康德的纯粹理性的威力直接波及了上帝,人们靠感官所能捕捉到的影像不能代表真实世界而只能代表太虚幻境,人们用有限的感官功能去体察上帝和灵魂存在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人有权力可以武断地承认上帝的存在。对此,诗人海涅曾一针见血:“康德呀,康德,你这惨无人道的无神论者。你用无情慧剑把上帝、天使赶尽杀绝,尸骨堆山。从此后,在苦难中的人们无处诉苦,无处求援。”厚道的康德也意识到自己的哲学要是太彻底会破坏宗教,加之康德忠实的仆人兰泊因为上帝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对待,整天哭天喊地,抹泪擦鼻,康德也实在看不下去:“可怜的老兰泊必须有一个上帝,否则苦难中的人们不是永远处于绝境么?”于是,为了怜惜上帝,宽慰仆人,老好人康德尽管用纯粹理性否定了上帝,却又决定用实践理性使上帝借尸还魂、死而复生。老仆兰泊这才破涕为笑。

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出版,这本书回答的正是康德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与“我们能够期望什么”。纯粹理性讲的是人类的认识问题,实践理性讲的则是人的道德行为,即理性在道德上的功能。实践理性要高于纯粹理性,人的认识最终还是要为道德服务的。实践理性要想让道德行为成为可能,就必须肯定三个假设:人的自由、灵魂不死与上帝存在。这三个假设将人的道德价值提高到自我与上帝的高度上来,也就是康德所谓的道德形而上学。在书中,康德主要讨论了伦理学问题,阐明了人的伦理行为的动力和规范,从伦理道德和信仰的角度说明设定上帝存在、灵魂不灭和意志自由的意义。1790年《判断力批判》出版,它试图回答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实践理性会影响纯粹理性,道德会影响人的知识,自由必定影响了必然,而《判断力批判》就旨在解决前两个批判中阐明的必然和自由之间的对立。沟通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桥梁,诉诸以审美,就叫作判断力,判断力在美学和自然界的作用正是把必然和自由结合起来达到最后的和谐。人,理性的完整的人,把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统一起来。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这三本书就是后人嘴里的“三大批判”,以1770年的那篇就职论文为界,康德的学术思想存在着转折点。从大学毕业到1770年,这段时期被称为“前批判时期”;从1770年发表就职论文并陆续完成三大批判,这一时期被称为“批判时期”。“前批判时期”的康德侧重于研究牛顿力学自然科学,受莱布尼茨哲学影响很深;“批判时期”的康德集中研究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并对独断论展开了批判。

“三大批判”之后,德国各大高校与思想界掀起了一阵“康德热”,德国所有高校哲学系学生必修课之一就是康德哲学。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确是气势磅礴,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康德本人如同一位兼容并蓄的战略家,他的学说取众家之长,摒各家之短,缜密细致地推论演绎出属于自己的庞大哲学体系。近代哲学在康德这里汇集,现代哲学又从康德这里出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