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前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对改革开放作了新的论述。他指出:“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一套,经过几十年的试验不成功。过去照搬外国的模式,再加上我们所犯的错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思想上的僵化且妨碍了人民和基层发挥积极性。中国共产党的错误从1957年起主要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使中国在将近30年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不改革行吗?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把发展生产力,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新的政策主要是改革,开放政策。”
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再次突出强调了“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释生产力”的思想。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是改革,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这是一个重要论断:改革既是对生产力的解放,又是对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开始了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即从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转向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开放潮。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揭示: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将更开放。16世纪前的英国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但开明的英国王室在16世纪开始推行开放的政策,资助一大批有志之士到欧洲和中国考察和学习,其中包括学生、商人、企业家、牧师等各个阶层。数年后,英国涌现了吉尔伯特、哈维、博伊尔、胡克等自己的科学大师,世界科技中心也从中国转移到了英国。正是由于对世界成果的广泛吸收,美丽的英伦三岛才成为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祥地。
美国是近代经济史上创造奇迹最多的国家。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开放的结果。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凭这个“多”,美国获得了广泛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1865-1941年,其移民总数近2000万,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技术发达的欧洲。
日本的飞速发展始于明治天皇的对放开放。1871年,这位开明的天皇派遣自己的宠臣——右大臣外务卿岩仓具视率一个大约50人组成遣欧美使节团,遍访美、英、法、比、荷、德、俄、丹麦、瑞典、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等十余个国家,历时两年以上。这个使节团除了试图与西方列强谈判修改不平等条约外,主要是从西方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军事等各方面找到能用于日本的先进经验,从而造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同样以开放手段,广泛汲取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及经验,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