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鱼有八卦(2)

风月有痕 作者:老猫


当然,鱼和其他动物比起来还有个特点,小是真小,要是大起来,就大得没边儿了。能有多大呢?唐朝《封氏闻见记》的作者封演就讲过,他在海州的时候,看到有工匠做屏风,手里拿着一束像竹篾一样的黑乎乎的东西。问是干吗用的,工匠说,这是大鱼的鳃毛,用来做屏风贴的。几十年前,东海里有大鱼搁浅死在岸上,工匠们就收集到了这种鳃毛,没啥别的用处,只能做屏风贴。几十年下来,已经用掉无数了,可还没用完。封演描述,鱼鳃毛宽大约一寸,长大约四五尺,粗的一头是正方形,细的一头像猪鬃,上面还有奇纹异色,光泽像水牛角。封演感叹说,他所看见的大鱼,鳃毛也不到一寸,这鱼有这么长的鳃毛,那得多大啊?古代对于飞鱼也有记载。《夜航船》写道:晋吴隶筑鱼塞于湖,忽闻空中云:“晚有大鱼攻塞,勿杀。”须臾,大鱼果至,群鱼从之。隶误杀大鱼,是夕风雨横作,鱼悉飞树上。其实,鱼飞树上和杀没杀大鱼没关系,倒真有可能是碰到龙卷风了,刮上去的。类似的记载,金朝元好问《续夷坚志》也有:济源河水中有鱼飞起,鸟雀啄之而落,人吃了没什么异样。还有个安贤镇,平时不刮风,有天天上突然掉下七八条鱼来,比济源的要小些。元好问写到,陶朱种鱼法说,养鱼池子里一定要养鳖,要不然鱼就会飞走——不知道有没有根据,但以上诸条,看上去都像是刮风造成的。

在古书里,还有几则有意思的记载。一条在《夜航船》上,说“陇州鱼龙川有鱼,五色,人不敢取。杜甫诗‘水落鱼龙川’,即此”。另外一条,则在宋朝岳珂的《史》上,说有养鱼的人能让鲤鱼或者鲫鱼成为金色,其中鲫鱼要比鲤鱼贵。有钱人会在园子中凿出池子,放养这种金鱼,以供把玩。养鱼人还不肯说出鱼变金色的奥妙所在,有人传说,用沟渠里生的小红虫子喂养,鱼就会先变成银色,再变成黄色,最后成为金色,整个过程要一百天左右。还有雪白质地黑色花纹的,叫“玳瑁鱼”,更加漂亮。而南宋叛将吴曦从杭州回四川时,曾经用三艘巨舰载着各种观赏鱼,舰船上养鱼用的是西湖上的水。由于只有杭州人会养,还带上了好几个养鱼人。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金鱼之类的观赏鱼从唐朝就有,但都是野生的,人们还把它们视为神物。到了宋朝,就有人工养殖的了,不过还是稀罕物,价格不菲,也很难弄到。不像现在,到处都是,小金鱼小锦鲤,一元一条,寻常人家都养得起。对于观赏鱼,宋人还有特别的记载:在河南广武山有个汉高皇帝庙,庙里有个八角井,井中有三条鱼。一条金鳞,一条黑鳞,还有一条是普通鱼,只不过游得稍微慢点。最神奇的也就是这条普通鱼了。有人不慎失足落井而死,大家捞人的时候,顺便将这三条鱼捞起来观看,发现这条普通鱼只有半边身子,另外半边是平的。

要说现在也好解释,鱼长期生活在井底,没啥活动,就躺着,慢慢进化成平的了,比目鱼不就这样吗?

可宋朝人不知道啊。于是故事就来了:汉高祖要食生鱼片,厨子正在片活鱼,刚片了一半,报告说楚军杀到。大家仓皇逃窜,厨子把没片完那半条鱼丢进了井里……这鱼也忒能活了。鱼主要还是用来吃的,是一种美味。特别是,中国很早就有吃生鱼片的传统了。清代俞樾的《茶香室丛钞》里讲,人人都知道曾子不吃羊枣的故事,却不知道曾子不吃生鱼的事情——《孝子传》说,曾参曾经吃了口生鱼,立刻就吐了出来,人家问他怎么了,他说:“生鱼的味道太美了。我母亲在的时候,不知道生鱼的滋味,现在我吃着这么好吃,怎么忍心呢?”于是,终生没再吃生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