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玩儿》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换的(1)

玩儿 作者:于谦


记得有一次,法国的一家电台来到北京,携带着精密先进的录音设备,准备实地录一种最能代表老北京的声音。他们用了很长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又经过实地考察,排除了电报大楼的钟声、清晨上班时骑自行车人群的嘈杂声、小贩的叫卖声等等,最终选择并成功录下了北京上空的鸽哨声。

鸽子是老北京的标志和象征,是北京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老年间王爷贝勒、皇亲国戚这些八旗贵胄们对鸽子的高度痴迷,和富商巨贾乃至平民百姓的上行下效,使老北京观赏鸽形成了单独的品系,拥有了名目繁多的种类,并确定了细致入微的品评标准,同时造就了老北京观赏鸽的高贵血统。

有这样的说法,外国人喜欢自然美,中国人崇尚畸形美。自古以来,盆景、假山、京巴、金鱼,包括妇女缠足都是国人崇尚畸形美的例证,其中老北京观赏鸽更是典型。原鸽为灰身小头长嘴小鼻包,而老北京观赏鸽则经过多年的改良和定向培养,形成了现在的方头、短嘴、大鼻包,并且羽色多样,明显区别于原鸽和外血观赏鸽。不管这种说法正确与否,总之历史上从不缺乏对老北京观赏鸽的痴迷者。

当然,这其中包括我。

我接触观赏鸽是在上二年级的时候,那时住在大杂院中,我的同班同学,也是我的邻居、发小儿,他家在另一院中有一间闲置不用的小西屋,也就不到十平方米。我俩经常从他家中拿出钥匙跑到小西屋里去,那时小西屋就是我们的玩具室,那里藏着一只相思鸟,一只黄雀儿,两只小兔子,还有三只小鸡崽儿—都是我俩省吃俭用攒下的家当。有一天他跑到我家神神秘秘地和我说,马甸附近有个鸽子市,要一起去看看,于是我俩带上所有的积蓄出发了。

当时的马甸鸽市是在一个坑坑洼洼的土堆上,好像附近还有一段旧城墙的残垣断壁,破破烂烂,如今推断应该就在现在的元大都遗址附近吧。周边最明显的建筑物就是一个肿瘤医院的大楼,四下很荒凉,只有鸽市是热闹的,走路的、推车的、驮鸽子笼的、提鸽子挎的人们都在兴致勃勃地品头论足,讨价还价。这其中还有不少人,到那儿不是为了买或卖,而是拿上自家几只精品鸽到市上显摆的,他们在和朋友谈天说地的同时,心满意足地倾听着旁人的赞美,接受着羡慕的眼光。

而我们两个人这时早已眼花缭乱,眼看、耳听、嘴问,尽量多地摄取这方面的信息。这次我们才真正地知道了什么叫点子、铁膀儿、墨环儿、乌头、铁翅白—最后经过反复地砍价,终于掏空了自己的腰包以三块钱外加十斤全国粮票的代价购到一对点子,兴高采烈地人手一只拿回家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