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读书越多会越孤独吗?(3)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作者:程浩


假如评价一本书的价值是用“高档”、“低档”和“中档”的“三档制”评价体系的话,那么怎样的书能算作“高档”的范本?怎样的书能算作“低档”的教材?怎样的书能算作“中档”的典型呢?“三档制”的评价体系又是以什么为衡量标准的呢?制定这些标准的人又是代表谁的呢?这些人能不能代表这个国家(我就不说世界了)的大多数人?或者说,制定标准的这些人能不能告诉全中国的阅读者,什么是“高档、低档、中档”的书籍?如果我们按照问题一的坑爹逻辑来说,那是不是年代越久远的书就越“高档”?那是不是曹雪芹比莫言更“高档”?是不是吴承恩比曹雪芹更“高档”?是不是李白、杜甫比吴承恩更“高档”?是不是孔子比李、杜更“高档”?那是不是甲骨文在国人的品位史上已经到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至尊级“高档”了?

一本书的价值是不能用具体标准来评判的,因为找不到一个能让众人都心服口服的统一标准。假如我觉得曹雪芹就是个屌丝(不用打引号)青年整天瞎YY,那也没什么不对的,因为那是我心中的衡量标准;假如我觉得安妮宝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里程碑(上帝~原谅我吧)式的重要意义,那同样无可厚非,因为那还是我心中的衡量标准。如果非要说有一本书是全国人民公认的“高档”,那很可能只有《毛语录》了。

其实,人们经常讨论哪本书更“高档”,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那本书,而是因为他们幻想成为读过这本书的人。也许是某一天,她骑着自己两千块钱的爱玛电动车回家,路过街边的星巴克时,透过玻璃橱窗看见一位与自己年纪相当的姑娘,喝着36元的意式咖啡,提着3600元的LV,穿着36000元的Dior,开着360000元的MINI Cooper,碰巧对方桌上摆着一本张爱玲的《金锁记》。于是她便想当然地认为张爱玲和那些明码标价的商品一样很“高档”了,她也想成为玻璃橱窗里那样的人,可是从哪开始呢?买一杯咖啡尝尝?不行,喝一次就没了,太费钱。买一个LV的包包?不行,那可是自己一个多月的工资。买一件Dior穿穿?不行,自己的房贷还没着落呢。买一辆MINI开开?呵呵,没钱!

所以说,读什么书是次要的,核心目的是想成为读过这本书的人。不管是张爱玲还是张小娴,都不过是一本书而已。这个社会不会将书分为三六九等,但是一定会将读书的人分为三六九等。

凡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为地将一本书看作所谓的“高档”,其实是自己将自己贬做了低档。是的,不用加引号,低档就是低档。

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与个人的价值观缩影。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本书的内容已经不再是我们所关心的了,而是关心当我们拿起这本书时,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姿态是否优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